食道癌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TUhjnbcbe - 2022/12/30 21:40:00
白癜风贫困公益援助 http://m.39.net/news/a_5478875.html

鲁迅先生曾说: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人生的最后一程,是个仪式

最近老家有两个亲人陆续离世,亲戚朋友纷纷从各地赶回来“奔丧”,多年不见的远房亲戚齐聚一堂。

大家相互寒暄的内容大致如斯:这是人存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道“流程”,必须赶回来见最后一面,送他走完最后一程。

是啊,对于亲人的离世,整个丧事好像就是在走流程,也算是一种仪式吧。

人们接到报丧的“噩耗”,往往都是震惊之余,开始安慰他们要“节哀顺便”,接着就是匆匆往回赶。

看到亲人的那一刻,悲恸难过,眼泪止不住地流,再转一圈又是一阵痛哭,仿佛身体里有一个开关,哭哭停停。

送走了亲人,安葬完毕,大家一起吃个饭,就像一场久违的家庭聚会,聊着各自的现状,气氛依然热烈,只是多了一些感慨,对于逝者的扼腕叹息,夹带着过往的回忆,喟叹着人生的苦短。

聚会结束后,各自散场,整个仪式全部履行完毕,生活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锁上门,关上灯,失去至亲的那人呆滞地坐下来,没有眼泪,也许是疲惫,也许是突如其来的不习惯,生活的闹钟好像被人按了暂停键,面对喧嚣之后的寂静,孤独感无限蔓延,让人窒息。

我曾经看过一个将*的回忆录,当年参加过一场战争,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最后只剩他一人活着,踉跄地走在战火和硝烟弥漫着的战场。

四周一片沉寂,刚刚还炮火雷鸣地厮杀,转瞬间嘎然而止,那种巨大的孤寂和失去战友的痛苦,撕裂着心扉,近乎崩溃。多年来,这个场景一直如梦魇随行,挥之不去。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小时候,背唐诗宋词,都是填鸭式背诵,不求甚解,即便知道诗词的意思,也不能理解古人的心境。

自古悼念诗词,当推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整首词文字情真意切,特别凄美,但我始终不能理解,为何十年里“不思量,自难忘”?直到我奶奶去世那年,才恍然大悟。

我的奶奶是一个大家闺秀,自幼在私塾里读书识字,嫁到我家的时候,她娘家还陪嫁了两个丫鬟。

好景不长,由于十年浩劫,举家被迫逃亡,几经辗转,历经人世炎凉,又回到了家乡,一贫如洗,重建家园。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伴随着她孜孜不倦的教诲中长大的。

我上初二那年秋天,奶奶被确诊为食道癌,经过手术等医疗手段依旧不见好转,家里经济的拮据和病痛折磨的煎熬,虽然没人告诉她真实的病情,但奶奶心如明镜,只是反复叮嘱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千万不能放弃学业。

病魔肆掠,奶奶越来越消瘦,进食困难,疼痛难安,家里人轮番照顾,也是精疲力竭,度日如年。

在一个春日的上午,奶奶终于摆脱了病痛的折磨,撒手人寰,驾鹤西去了。

这一天的到来,我心里早就有了准备,甚至有时看到奶奶疼得汗珠直流,绝望无助的样子,希望她早点解脱,但真正面对的时候,还是那样的手足无措,大脑空白,眼泪根本止不住。

接下来的两天,我都在木讷和流泪之间来回切换。报丧、看日子、安葬、请客,送走吊唁的宾客,一切热闹归于平静,那一刻我竟然没有悲伤,只是觉得特别累,就想沉沉地睡一觉。

日历一张张翻着,日子平淡无奇地继续着,上学上班的人们,各自忙碌起来,虽然有很多不适应,时常会想起奶奶,但日子不会因为你的悲伤而放慢步伐。

一天下午放学回家,看到奶奶住的东房间门开着,习惯性地脱口而出“奶奶”,突然我身子一抽,理性告诉自己“奶奶已经不在了”。

整个人就怔怔地站在那里,多日来积压在心头的悲痛喷涌而出,嚎啕大哭,我的不舍、我的难过、我的孤独无助,良久未能平复。

悲伤是渐进式的,请珍惜当下

原来悲伤是渐进式的,亲人离世的那一刻也许不是最悲伤的,真正进入悲伤的时候,是亲人在生活中剥离,连着筋带着肉的抽离。

那一刻,我仿佛理解了苏轼在十年后的那个深夜,他突然思念亡妻王弗的境遇,“夜来幽梦忽还乡”的悲伤和“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无奈。

所有的一切都凝固在亲人离世的一刻,那是一个终点,一点一点地消失,任凭怎么挣扎,也抓不住,摸不着。

此去经年,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刻,思念的开关忽然别打开,整个人就会沦陷在无可复加的悲伤里。

任何一刻,想起来,都是悲伤。

所以,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香港主持人梁继璋曾说过: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1
查看完整版本: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