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表浅巴雷特食管癌的内镜诊断
TUhjnbcbe - 2022/6/17 15:19:00
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00316/7805810.html

巴雷特食管及巴雷特食管癌的诊断这块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十分友好。究其原因,在巴雷特食管的定义上就有多个版本,看文献的时候,就会有“欧美如何,日本如何,我国如何”,甚至会出现英国、美国、德国等各有不同的概念。本文旨在对相关概念做简要归纳,希望有助于大家快速理解。

首先,诊断巴雷特食管,需要明确胃食管交界(EGJ)和鳞柱状上皮交界(SCJ)两个概念,后者在内镜下比较容易判断,EGJ的判断则给我们带来第一个困惑,在欧美和日本对EGJ的内镜下判断方法有不同表述,分别是通过胃纵行皱襞的口侧末端与食管下段栅栏状血管网下端来判断。近期的日本文献对EGJ的判断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建议首先食管下段栅栏状血管网下端观察,如不能判定,则通过胃纵行皱襞的口侧末端来判断。

解决了EGJ的位置判断问题,就可以通过SCJ与EGJ的分布位置来判断在EGJ上方是否存在柱状上皮,若柱状上皮出现在食管内,则可诊断巴雷特黏膜,进而,可以诊断巴雷特食管。这个时候,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又出现了。下图对各国不同标准中存在差异的几个要点进行了归纳。

主要差异在于:1.巴雷特食管的诊断是否需要合并特殊型肠化生;2.是否要求巴雷特黏膜长度超过1cm。另外,对于短段BE(SSBE)与长段BE(LSBE)的标准也有不一致之处。

欧美采用布拉格分类方法,对于M3以上者即作为长节段BE来加强随访。

日本的LSBE与SSBE的分类。

我国的《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万宁)》中描述的分类。

渡边玄等《食管胃交界部癌与Barrett食管癌是否需要鉴别,基于病理学立场》一文中对Barrett食管癌给出的明确定义,要理解“肿瘤中心”这一提法,需要理解日本食管学会在《食管癌处理规约》中提出的食管胃交界癌的分类方法,是根据肿瘤中心的位置相对于EGJ的位置关系来进行分类的。

表浅巴雷特食管腺癌的概念来自表浅食管癌,早期巴雷特食管腺癌的概念来自早期食管癌,对于巴雷特食管腺癌黏膜下浸润分期中SM1的判断标准则参照早期胃癌(μm),不过仍有争议。

文献中提出的表浅巴雷特食管癌与黏膜内巴雷特食管癌的内镜下主要表现及筛查方法。

日本内镜学会年发表的针对BE食管表浅癌进行放大内镜观察的分类,相比于胃内的MESDA-G分类,流程稍显复杂,右下为小山恒男教授的追加解说。

标准中对黏膜结构与血管结构的判读方法以及“规则/不规则”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说明,特别注意BE中特殊的Flat结构。正是由于存在此类结构,在巴雷特腺癌的放大内镜诊断中早期胃癌倚重DL的分类不太适合。

希望对读者有帮助,错漏之处,敬请指正。

主要参考文献:见文中标注。

主要参考书籍:小山恒男编著,王亚雷等译,巴雷特食管浅表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日本关于胃食管交界处早癌的治疗原则,关于腺癌和鳞癌SM浸润深度的治愈性标准是不同的,一个为μm,另一个为μm。很少有研究

1
查看完整版本: 表浅巴雷特食管癌的内镜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