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吞咽困难、胸闷胸痛、食管内始终有异物感,这些都是罹患食管癌的“信号”。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已有百年历史,但在肿瘤内科被认为已走入“精准治疗”的今天,食管癌治疗手段依然有限。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癌症,其侵袭性强,预后差,病因复杂且机制多样。年4月,《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发表了全球个国家地区的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和可归因风险因素等最新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年,全球食管癌新发病例47.3万例,因食管癌死亡43.6万例,中国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3.5万和21.3万,均占到全球近一半。由于发达国家食管癌疾病负担较轻,相较于肺癌、乳腺癌等疾病,全球顶尖学术机构及药企对食管癌研究的投入都明显偏少,研究进展相对滞后,直至今日,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仍以传统手段为主,直到年,美国FDA批准Keytruda(K药)用于食管癌治疗,食管癌才首次迎来新的免疫治疗选择,靶向药则无一获批。相较之下,肺癌第三代靶向药已经上市,第四代也已在研究中。但有中国学者已潜心钻研食管癌分子生物学研究20余年,从绘制全球最大规模食管癌全基因组图谱,到提出分子全景信息指导下的个体化精准诊疗策略,并正在一步步靠近食管癌创新靶向药的问世。在今日揭晓的年第十五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中,中医院副院长、教授刘芝华凭借在肿瘤学领域,尤其是食管癌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研究方面的突破进展获得杰出成就奖。▲刘芝华教授现任中医院副院长/教授,致力于食管癌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刘芝华团队绘制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食管癌全基因组图谱,建立食管癌精准分子分型体系;结合多维组学数据分析和功能机制系统研究鉴定了多个与食管癌发生、转移、耐药相关的关键基因,为食管癌靶向治疗、预后判断及疗效预测提供新的候选分子,目前正在开展多个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刘芝华曾在CancerCell、CellResearch、CancerResearch、PNA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被引超过次。
“懵懂”进入肿瘤领域,一干就是20多年
事实上,从本科一直到博士后结束前,刘芝华从未学过医,但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医学梦”。上世纪80年代,刘芝华考入北京大学,北大当时没有医学部,她选择了生物系,此后不断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深耕,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植物生理学及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博士后学习。“其实我学生物也是因为我对医学很有兴趣,觉得生物跟医学比较近,但我想学医的愿望一直在心里,一直到做完博后,我还是想着这事,我就觉得找工作的时候,我一定要找个医学的单位。”刘芝华说。而在众多医学细分领域中,她当时模糊感到,肿瘤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