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烫食容易得癌?
不能说必然会,但这句话也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的口腔和食道都覆盖着一层柔软的黏膜,帮助保护我们的食道不受胃酸反流和坚硬食物剐蹭的伤害。平时黏膜能耐受的高温在50℃-60℃之间,超过了这个温度,这层保护膜就可能轻度灼伤。比如口腔溃疡,就是黏膜受损的一种表现。受伤了怎么办呢,身体启动自我修复能力,把它给补起来呗。偶尔一次烫伤还可以修复,但一天三顿地接受热食刺激,受伤的食道黏膜不断脱落、修复。就容易引起食管黏膜增生、变异,变成食道溃疡和食道炎。长期的炎症刺激下,修复难度增大,也增加了基因复制出错的概率,这些出错细胞不断积累,最终变成了恶性肿瘤。全世界一半的食道癌发生在中国,而中国的病例高发区有河南林县和潮汕地区。研究表明,这两个地区的人群除了携带有PLCE1食管癌高危基因,生活习惯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是爱吃热食。大人去潮汕朋友家做客,一进门先来一杯开水泡出的滚烫功夫茶,杯子热得根本握不住,但朋友能面不改色吨吨吨...而《国际癌症杂志》的研究,发现爱喝滚烫热茶、饮用频率高,跟食道癌的发生有关联。另外,常吃腌制食品、霉变食品也是食道病的高风险因素。催吐的不良习惯也很伤食道,想想天天被强酸灼烧,你的黏膜和牙齿受不受得了。#食物多少度才叫烫?
目前国际上通用标准是,65°C以上的食物,就被定义为烫食了。大家可以用厨房温度计测一测65℃的水,大人试了下,滴到手背上是有痛感的。而且水杯外侧也无法徒手直接握住。(不过手能接受的温度阈值比嘴要低一点举个更好懂的例子,大人估摸着不少童鞋都去做过热玛吉吧?热玛吉的高能量状态加热温度可达65℃,一般人还打不到这个温度,就已经痛得哭爹喊娘了。再想象一下同样的温度经过食道黏膜...#为什么吃烫食的人不感到烫?
大人知道你们有疑问了,既然烫伤会疼,那总不可能知道疼还继续吃吧?但问题就出在他们“烫而不自知”。这跟温水煮青蛙的原理一毛一样。温度一点一点缓慢上升的过程中,你体感并没有那么的不可承受,并且对高温的接受阈值还在不断提高。(铁砂掌就是这么练的?但对于皮肤和黏膜来说,已经足以让它们烫伤了。并且食道黏膜的神经反射没有口腔灵敏。被灼伤了可能就觉得胸骨位置有点烧灼感,吞东西不舒服,几天就自己好了,所以很少引起重视。所以迷恋热热辣辣,痛并快乐着的“爽”,很可能已经越吃越烫了。#如何纠正吃烫食的习惯?
吃东西还要自带温度计倒不至于,但可以在家拿个厨房温度计测测日常喝水、吃东西的温度,心里就有谱了,知道自己大概的调整方向。虽然听起来很废,但大人还是要说,刚出锅的食物不吃,刚烧好的水不喝。吃火锅也得捞出来放碗里晾凉了再吃!吃饭时可以先用嘴唇和口腔测温。一般来说,大于45℃的食物就感觉有点热了,温度高于50度以上会觉得烫,这是帮我们检测食物温度的第一道关卡。吃到烫食第一反应,是吐出来而不是吞下去,避免进一步对食道造成伤害。实在记不住,还可以借助一些小工具的外力帮自己控制。比如可以直接在杯盖上显示热水温度的保温杯(苏泊尔滴)毕竟每次用保温杯喝水都小心翼翼试探好久,一不留神还是被烫到。用这个就可以看准了温度再喝!九阳的这个Linefriends55°恒温暖水杯也挺可爱的,很适合放在办公室桌面,价格才89元。anyway,纠正坏习惯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找自己最能坚持的方式,并且坚持下去吧!再bb一句,这篇太适合分享到“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了!还得假装不经意地那些天天念叨趁热吃的长辈们嗷让大人康康是谁的小手,还没有点“在看”!更多好文回顾:关晓彤一口气把肚腩肉吸上胸,但还是被抓拍到了泄气的一秒钟...吴宣仪实惨!被跟踪到家门口凌晨锤墙叫起床?当场上演恐怖故事会...*超前营销一颗好头屠榜热搜,怕不是为了给她的砂糖皮转移火力吧?吴昕的脸也动了?新造型美翻全网,却被爆靠吃药维持状态?点个在看(疯狂暗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