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上海Hpylori与消化道早癌
TUhjnbcbe - 2021/7/17 22:45:00

上海H.pylori

与消化道早癌生物样本学与转化研究论坛成功举办

年6月4日-6月6日,“H.pylori与消化道早癌生物样本学与转化研究论坛”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芯讲坛隆重召开。

本届论坛由上海市医学会生物医药转化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生物样本库与转化医学组主办;同济大学医学院消化疾病研究所、中国幽门螺杆菌分子医学中心、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分子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张江生物银行、AmJDigDis(美国消化病杂志)联合协办。

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同济大学医学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郜恒骏教授主持,近百名消化领域著名及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并作大会报告、主持与点评。共同探讨“H.pylori与消化道早癌生物样本学与转化研究”,内容涉及H.pylori及耐药菌株库的标准化建立、H.pylori的故事,H.pylori诊断、耐药基因与分子诊断,首诊个性化诊疗、特色门诊与特色学科,根除H.pylori与胃癌防治等;消化化肿瘤尤其早癌的生物样本库、早筛早诊早治、转化研究个性化诊疗的现状与思考等。

各位嘉宾致开幕辞

开幕式上,李兆申院士强调:生物样本是重要的科研资源,对国家及民生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回顾中国的生物样本库建设,郜恒骏教授做得最早、最好、最优,也为许多国际、国家标准的制定贡献了力量。我们要把生物样本这么重要的资源保存好,使用好,物尽其用,展现其价值。生物样本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单位既有产品,又有科研转化利于民生。建*周年之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信共产*的信念,为人民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海市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鸣女士开幕式讲话。

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生物医药转化分会主任委员、上海浦东新区科经委*组书记范金成同志致欢迎辞。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延青教授讲话。

同济大学医学院*委书记张*教授讲话。

重大转化成果发布会

18年来,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芯超生物致力于幽门螺杆菌基因组、耐药和个性化诊疗方面的研究,十年磨一剑,最终打造出造福患者的幽门螺杆菌23SrRNA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获得国家药监局创新通道特别审批(国械注准3400227),是国内第一,也是全球第一。该项重大转化成果可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对克拉霉素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幽门螺杆菌首诊个性化诊疗,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解决了我国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日益严重的现象、根除率日益下降现状。大会期间,举办了重大转化成果发布会。

演讲嘉宾(以实际演讲顺序介绍)

李兆申院士《幽门螺杆菌的故事》

李兆申院士讲述了幽门螺杆菌发现、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强调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病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但目前在我国,采取全面的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治疗策略的时机还不成熟,预防仍是最有效的方式。国内民众对幽门螺杆菌的危害认知不足,需要向*府层面建言献策,在群众层面科普推广。幽门螺杆菌感染呈家庭聚集性,建议我国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根除工作。

吕农华教授《预防胃癌从根除Hp开始,可行吗?》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南昌大学一附院副院长吕农华教授指出:现阶段,全球胃癌治疗的负担很重。东亚是胃癌高发地区,同时也出现了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和胃癌高发病率并存的现状。研究已经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年,我国首部“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专家共识意见”的发表具有重大意义,“共识意见”中明确了根除幽门螺杆菌是胃癌一级预防措施,对推动我国幽门螺杆菌防治、根除和胃癌预防有很积极的作用。最后,特别强调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消灭肠型胃癌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李延青教授《探索中国结直肠癌筛查新模式》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副院长李延青教授强调: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都是国内高发癌症,早筛早诊对癌症的诊疗有很重要的意义,提升早期结直肠癌诊断率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所以要高度重视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但是,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不能满足人群全面筛查的需求。机会性筛查模式应该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结直肠癌筛查方式,通过开展应用高敏定量FIT,以区、医院为中心的高风险人群机会性结直肠癌筛查,可望成为我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新途径,从而达到降低我国结直肠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吕宾教授《Hp根除对胃黏膜和胃微生态的影响》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浙江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院长吕宾教授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炎症,内镜下有着特异性的表现,幽门螺杆菌根除可减轻胃黏膜急慢性炎症,改善萎缩,虽然不一定能逆转肠化,但可阻止胃癌前病变进展,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越早,胃黏膜的获益越大。但部分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仍可能发生胃癌,这类患者的胃癌常呈“胃炎样”表现,边界模糊、癌特征不明显,内镜医生应仔细观察识别。

郭晓钟教授《胰腺癌早期诊断》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医院郭晓钟教授指出:胰腺癌生存率近40年没有显著变化,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早期发现胰腺癌仍然是对胰腺癌诊治最为有效的手段。但多数胰腺癌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加上由于医疗技术的局限,胰腺癌早期诊断十分困难。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创新,胰腺癌的基础和转化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未来有望通过多个肿瘤指标标志物联合检测、新型表观基因组平台在早期胰腺癌诊断中的研究、尿液检测新靶点等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振玉教授《幽门螺杆菌特色门诊建设》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委员张振玉教授医院消化内科幽门螺杆菌专病门诊的建设情况和组织架构。专病门诊主要包括了标准及临床路径、基本条件资质、MDT团队、病人管理、公众教育、科研组这几个部分。该专病门诊从年开始开展幽门螺杆菌个性化精准治疗,对病人全流程管理;对基层医师进行培训,做好公众幽门螺杆菌认知宣传,提高医生与民众的认知水平;并且开展数据库建设,发布该地区的耐药情况调研数据,对提升幽门螺杆菌整体诊治水平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陆红教授《基于药敏的幽门螺杆菌个性化诊疗》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医院陆红教授指出个体化治疗的基础就是明确影响幽门螺杆菌根除的因素,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菌株、宿主、抗生素及PPI四方面原因,其中菌株耐药问题最为重要。我国是多重抗生素高耐药地区,多重耐药问题严重,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避免使用无效药物或不必要药物。

王江滨教授《根除幽门螺杆菌与抗栓药物诱导消化道损伤》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医院王江滨教授指出: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而且心血管和脑血管死亡率在中国远超癌症和其他疾病。王江滨教授表示,对于心血管病人,因服用抗栓药物发生消化道损伤后,需充分评估消化道损伤和心血管疾病双重风险,权衡利弊,结合患者个体特点在积极治疗消化道损伤的同时,合理调整抗栓治疗方案。王江滨教授强调,在拟服用抗栓药物之前,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风险,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Hpylori与消化道早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