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康复直通车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肠内营养治
TUhjnbcbe - 2021/7/11 5:33:00
白癜风早期能治好吗 http://nb.ifeng.com/a/20190611/7453135_0.shtml

为进一步探讨食管癌围术期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肠粘膜屏障的影响,作者与常规营养治疗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样本选自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入组标准:(1)术后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食管癌。(2)经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远处器官转移病灶。(3)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排除术前接受放化疗治疗,严重心、肝、肺、肾疾病,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疾病。共入组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4例。观察组男34例,女30例;年龄52岁—86岁,平均(61.6±8.2)岁。对照组男36例,女28例;年龄48岁—85岁,平均(60.7±7.9)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1.2.1营养治疗方法

观察组于手术前4d起,在半流质饮食的基础上口服肠内营养混悬液,用量为每次ml,5次?d﹣1。术后24h内通过空肠管输注营养液,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加减,术后第3d用量达ml?d﹣1,第4d起给予全量,每天用量不足者于静脉途径补充水、电解质。对照组术前常规饮食,术后深静脉置管给予“全合一”全肠外营养,营养液总量控制在ml?d﹣1。两组患者术后每天给予的总热量均为.6kJ,截止至术后7d。

1.2.2观察指标

分别于入院时及术后第8d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和尿液待测。(1)营养状态评价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及血红蛋白(Hb)。(2)体液免疫功能评价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G+、IgM)。(3)细胞免疫功+能评价指标:CD4+、CD8+、CD4+/CD8+T淋巴细胞。(4)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指标:血浆二胺氧化酶(DAO)、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尿乳果糖/甘露醇(L/M)。

1.2.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营养治疗前后各项营养状态指标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表1显示,营养治疗前两组ALB、PA、TRF、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治疗后观察组ALB、H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营养治疗前后各项体液免疫指标检测结果比较(见表2)。

表2显示,营养治疗前两组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治疗后观察组IgA、IgG、IgM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变化(P>0.05)。

2.3两组营养治疗前后各项细胞免疫指标检测结果比较(见表3)。

表3显示,营养治疗前两组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变化(P>0.05)。

2.4两组营养治疗前后各项肠粘膜屏障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比较(见表4)。

表4显示,营养治疗前两组DAO、IFABP、L/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治疗后观察组DAO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FABP、L/M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变化(P>0.05)。

3、讨论

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往往处于中晚期,由于病变部位的特殊性,身体营养状况一般欠佳;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时,采取术前禁食,进一步加重患者营养不良状况。近期研究显示,术前营养不良患者,术后吻合口不易愈合,恢复较慢,并且发生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的概率也明显升高,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近年来临床医师越来越意识到围术期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研究证实,术后6h内小肠的蠕动及吸收功能就能够恢复,给肠内营养对围术期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提供了理论依据。陈婷等探讨肠内营养护理措施应用于食管癌围术期快速康复治疗中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应用情况,发现术后3d和术后5d肠内营养患者血清白蛋白均高于肠外营养患者;肠内营养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也均短于肠外营养患者;肠内营养患者住院费用高于肠外营养患者;术后1周肠外营养患者身体状况评分、认知功能分数较肠内营养患者低;疲劳乏力、失眠、食欲下降、便秘、腹泻和经济困难分数较肠内营养患者高,提示肠内营养护理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食管癌围术期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作用,能够改善患者实验指标,缩短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周成伟等探讨围术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接受手术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结果显示肠内营养组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早于肠外营养组,手术前后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计数降低值小于肠外营养组,术后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围术期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转归有积极影响。本研究对食管癌围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价,营养治疗前后对营养状态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营养治疗后观察组ALB、H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ALB、PA、TRF、H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食管癌围术期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效果显著优于肠外营养,更有利于提高对患者的营养支持水平。食管癌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在经历根治性切除手术后,会使机体免疫状况进一步恶化,而常规营养在调节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方面还存在缺陷。陈佳宁对晚期肿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发现与常规护理比较,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能够显著改善T细胞(CD3)、T辅助细胞(CD4)两项免疫功能指标。宋洋观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情况,发现肠内营养患者CD3+、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得到明显改善,提示肠内营养可调节胃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抵抗肿瘤能力。

本研究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方面对围术期肠内营养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评价,发现观察组予以肠内营养治疗后+IgA、IgG、IgM、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肠内营养可以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方面对食管癌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改善。分析原因可能为营养液中含有的ω‐3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等可抑制手术后急性炎性反应,改变患者手术后代谢,产生免疫促进作用。VidalCasariegoA等研究显示,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肠内营养不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而且还会防止肿瘤或手术所导致的免疫抑制,促进患者的康复。

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但由于患者术后有一段时间处于禁食状态,使消化道处于休息状态,抑制消化功能,对消化液分泌产生了抑制作用。同时肠道内的保护性菌群数量减少,或发生微生物移位,致使小肠和结肠黏膜萎缩。本研究对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肠粘膜屏障功能进行了分析,发现营养治疗后观察组DAO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FABP、L/M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围术期肠内营养可有效维护食管癌患者的肠道功能。

综上所述,食管癌围术期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强免疫功能和肠粘膜屏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原作者:马平均,邵铁良,石丰月

原作者单位: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康复直通车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肠内营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