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已线上落下了帷幕,今年可谓是食管癌的丰收年,多项研究结果星光熠熠,闪耀ESMO舞台。21日,KEYNOTE-研究以主席研讨会LBA8的形式重磅发布,研究对比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和化疗一线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或Siewert1型食管胃交界腺癌(EGJ)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这一联合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ESCCPD-L1联合阳性评分(CPS)≥10、ESCC、PD-L1CPS≥10和所有患者的总生存(OS);延长ESCC、PD-L1CPS≥10和所有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并提高所有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
为此,本报特别策划系列访谈,邀请领域内专家学者,深度解读研究结果,梳理免疫治疗在食管癌领域的循证之路,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今天我们邀请的是中医院医院王绿化教授,本文整理访谈精粹,以飨读者。
王绿化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医院医院院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监事长
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肿瘤规范化诊治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放射治疗质控专家委员会指导委员
中华医学会北京放射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副主编
《LungCancer》等多种杂志编委
王绿化教授专访
重任在肩
免疫治疗带来希望的福音
Q1:请阐述当前我国晚期食管癌的诊疗临床现状,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如何?王绿化教授: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新发食管癌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约占全球的50%。基于KEYNOTE-研究、ESCORT研究等,免疫治疗已在我国获批用于晚期食管癌的二线治疗。
本届ESMO年会报道了KEYNOTE-研究结果,研究对比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和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免疫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全人群患者的OS和PFS。这项突破性的研究结果的发布,让我们看到免疫治疗已从配角逐渐走向主角,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食管癌和肺癌的探索非常活跃,而这两个瘤肿在我国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免疫治疗的不断深入,新的治疗模式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这也是我们临床医生的期盼,也为患者带来了希望的福音。
从二线迈入一线
免疫联合共筑未来
Q2:以LBA8登陆ESMO年会的KEYNOTE-研究发现,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较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食管癌,可带来OS、PFS、ORR和DOR的获益,请解读这项研究结果?王绿化教授:正如前文所述,本届ESMO年会报道的KEYNOTE-研究取得了晚期食管癌的突破性进展,推动免疫治疗从二线走向一线治疗。研究发现,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较化疗可带来全人群的生存获益(mOS分别为12.4个月对9.8个月,HR0.73,95%CI0.62-0.86;P<0.;mPFS为6.3个月对5.8个月,HR0.65,95%CI0.55-0.76,P<0.)。在亚组分析中,同样证实了这一联合治疗模式对于ESCC患者的优效性(mOS分别为12.6个月对9.8个月,HR0.72,95%CI0.60-0.88,P=0.;mPFS分别为6.3个月对5.8个月,HR0.65,95%CI0.54-0.78,P<0.)。对于PD-L1CPS≥10的ESCC患者,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的mOS达13.9个月,化疗组为8.8个月,联合治疗将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43%(HR0.57,95%CI0.43-0.75)。
由此可见,免疫联合化疗不仅为晚期食管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其中ESCC人群、PD-L1CPS≥10的ESCC人群能获得更显著的疗效。我国95%的食管癌为鳞癌,因此,这一显著的研究结果让我们对未来食管癌的治疗充满了期待。
Q3:KEYNOTE-研究将患者进行了亚洲与其他地区的分层,并且也证实了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ESCC的有效性,您如何看待这一结果及其对我国临床实践的价值?王绿化教授:研究设计中已将患者随机化按亚洲和非亚洲地区、ESCC和腺癌、ECOGPS0和1进行了分层。结果发现,亚洲人群(HR0.64)较非亚洲人群(HR0.83)的OS获益更多,这一优势同样体现在PFS方面(亚洲人群HR0.59,非亚洲人群HR0.70)。我们知道亚洲人群中食管鳞癌的占比更高,以上两方面均提示对于以食管鳞癌为主的我国食管癌患者,免疫联合化疗方案可能带来更显著的临床获益。
同时,相较于化疗,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未来可探索更多免疫联合治疗方案的应用,例如免疫联合放疗而取代化疗的研究。类似于肺癌领域KEYNOTE-研究,可探索chemo-free在食管癌的可行性。由此可见,KEYNOTE-研究不仅有望将免疫治疗从晚期食管癌的二线治疗向一线治疗推进,未来亦可研究chemo-free等方案的有效性。Chemo-free不仅是治疗理念、治疗模式的改变,期望通过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为其提供更方便的治疗手段,获得更好的疗效,这也是我们医生所追求的。
期待通过优质药物的应用,治疗方案的优化(如放疗剂量的调整、手术时机的选择等),联合治疗的探索,最大程度提高治疗疗效,降低治疗*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目标是将肿瘤的治疗简单化、慢病化,通过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实现患者的长期生存,保障好的生活质量。
Q4:目前已有免疫联合根治性放化疗在不可切除食管癌的研究探索(KEYNOTE-),也有新辅助放化疗后免疫辅助治疗在食管癌中的应用探索,请展望未来免疫治疗在食管癌全程管理的应用前景?王绿化教授:免疫治疗在食管癌的治疗中不断前行,最佳的综合治疗模式是我们探索的主要目标。免疫与化疗、手术、放疗的组合如何排兵布阵,目前已开展或即将开展多项临床研究,旨在探索局部晚期食管癌的同步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同步放化疗后免疫巩固治疗,或是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等,期待未来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一一解答这些临床问题。
总而言之,免疫治疗已经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外面美丽的风景有待我们继续探索,慢慢欣赏。
多学科协作为核心
疗效安全两手抓
Q5:多学科协作(MDT)在肿瘤的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您丰富的临床经验阐述MDT在晚期食管癌诊疗中的价值?王绿化教授:MDT一直是肿瘤治疗的核心理念,既往的MDT强调了综合内科、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学科,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模式。在当今肿瘤诊疗新时代,需继续加强巩固MDT,并赋予其更新的概念。不仅需与肿瘤相关科室协作,还需要联合与肿瘤非直接相关的学科,开展更广泛的MDT,帮助处理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例如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可以累及各个器官,需要与心内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等专科医生良好合作,最大限度地保障疗效的同时避免和降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一方面,我们强调MDT,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肿瘤科医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免疫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临床研究的不断探索,更多临床经验的累积,帮助其从起步走向成熟;让肿瘤的治疗更加得心应手,通过筛选有效人群,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提高疗效的同时,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在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