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2岁患者医院胸外两腺科痊愈出院,标志着我市首例全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及胃底折叠抗反流术”取得成功。这一高难手术在我市尚属首例,填补我市腹腔镜食管裂孔疝手术空白,标志着我院胸外科技术水平已达到较高领域。
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进食食物后出现反酸,伴烧心,症状不断加重。在我院检查发现:食管溃疡性病变、食管裂孔疝伴糜烂性胃炎,符合胃食管反流病,于今年3月2日在全麻下行全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及胃底折叠抗反流术”,手术由胸外科主任苗朝良主任医师主刀,历时2小时50分,整个过程出血仅30毫升。术后8小时患者下地行走活动,24小时患者肠蠕动恢复,42小时患者进流食,手术后未出现腹痛、腹胀及胃部不适。术后第三天顺利出院。
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是指在腹部预先设计的操作孔中置入操作器械,游离左、右侧膈肌脚和食管前面腹膜;游离出食管长度≥5厘米,以制造食管后方间隙。用2-0线间断缝合两侧膈肌脚,缩小食管裂孔并同时进行胃底折叠。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抗反流术迅速成为食管裂孔疝的首选手术方式。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突出的优势。从患者的角度来看,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大多数患者术后反酸、烧心等反流症状均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药物的应用剂量也明显减少。
正确的术后保健可以有效防止食管裂孔疝的复发,最重要的是预防长期增高腹腔压力的因素,如腹腔积液、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平时还应注意:①减少每次进餐量,避免咖啡、巧克力、饮酒等,避免餐后平卧和睡前进食;②睡眠时尽量头高足低位,卧位时抬高床头;③避免弯腰、穿紧身衣、呕吐等增加腹内压的因素;④肥胖者应减轻体重,慢性咳嗽,长期便秘者应设法治疗。
食管裂孔疝(hiatushernia)是指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
伴随内镜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对这一疾病的诊断水平有所提高,整体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趋势。
发病原因与遗传、年龄、腹腔疾病、手术、创伤等因素有关。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痛和呃逆,可并发胃绞榨、穿孔、出血以及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临床通常分为四型:
I型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最常见,是一种可复性裂孔疝,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返流症状。
II型为食管旁疝,较少见,仅占裂孔疝的5%~20%,表现为胃的一部分(胃体或胃窦)在食管左前方通过增宽松弛的裂孔进入胸腔。很少发生胃食管反流。如果疝入部分很多,包括胃底和胃体上部(巨大裂孔疝)则胃轴扭曲并翻转,可发生溃疡出血、嵌顿、绞窄、穿孔等严重后果。
III型为混合型食管裂孔疝,最少见,约占5%,是指滑动型食管裂孔疝与食管旁疝共同存在,常为膈食管裂孔过大的结果。由于疝囊的扩大及疝入的内容物不断增加,可使肺和心脏受压产生不同程度的肺萎缩和心脏移位。
IV型为巨大型食管裂孔疝,症状严重。
食管裂孔疝的治疗根据临床分型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于合并反流性食道炎且长期内科治疗无效的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及诊断明确的Ⅱ、Ⅲ型食管裂孔疝,有明确的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指征。但应用传统的手术方法,手术切口大,出血较多,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患者的手术依从性较差。
近20年来,伴随腹腔镜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应用腹腔镜修补食管裂孔疝在欧美发达国家已被广泛运用,手术技术日益成熟,腹腔镜下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得到广泛的肯定,逐渐获得推广。腹腔镜技术所体现的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在食管裂孔疝手术得到很好体现,使更多的病人乐于接受手术治疗。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手术术式一般选择疝修补术加部分胃底折叠术(Toupet术式、Dor术式),既封闭了疝环又解决了食管返流。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食管裂孔疝的主要方法。
康复预约-
-
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