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一边接受开颅手术,一边唱歌、念诗。
精彩视点
年,小周一边接受开颅手术,一边唱起歌曲《友情岁月》;3年多以后,尽管他因为颅内胶质母细胞瘤复发,需再次接受术中唤醒下肿瘤切除手术,但有了之前的经历,这一次小周更加淡定,并在手术中再次唱起这首歌……
术前CT显示,肿瘤最大横截面近83×50mm。
39岁的小周是贵州人,年8月因胶医院神经外一科和麻醉医学中心专家的帮助下,接受术中唤醒胶质瘤切除及Omaya囊瘤腔植入手术,术后给予放化疗,3年多时间过去,他已经远远超过文献报道的18个月的平均生存时间。
然而不幸的是,半年前,小周的脑胶质瘤再次复发,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到了年初更是无法行走,只得坐着轮椅再医院神经外一科寻求帮助。
术前,张凌云副主任医师对肿瘤进行精准定位。
舒毓高主任、孙圣礼主任医师、邓永文副主任医师等仔细阅读小周的影像资料发现,此次复发的巨大胶质瘤邻近语言功能区,内侧紧靠内囊、后上侧邻近中央前回运动能区,术中任何一点损伤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功能障碍,导致失语、偏瘫。
为帮助小周实现“孩子太小,还想多活几年”的愿望,神经外科舒毓高、孙圣礼、张凌云、邓永文等专家,麻醉医学中心孔高茵主任、魏来副主任医师、谭思由医师,以及神外专科手术护理团队展开激烈的术前讨论,决定采取度若飞快速激光定位、术中唤醒、*荧光肿瘤染色以及实时神经电生理定位监测等多项先进技术,联合为患者实施巨大胶质瘤显微切除手术。
术前用度若飞规划手术,白圈内为肿瘤侧方投影。
为精准切除肿瘤、不损伤正常功能区脑组织,神经外科专家团队和麻醉医学中心专家共同商讨后一致认为,采用唤醒麻醉让患者在手术中保持清醒状态是最佳办法,这样可以让医生根据患者的反应边评估边手术,帮助医生避开大脑功能区,从而保证患者的脑部功能不受影响。
术中采用*荧光显影,初步判断肿瘤边界。
然而,如何让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开颅做手术,这对麻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术中唤醒的过程中,患者的任何不适如寒颤、恶心呕吐、躁动不安都可能是致命的,所以麻醉医生既要保证患者不因缺氧而窒息、不因失血而休克,又要避免出现以上任何并发症,还要保证手术中全程无痛,让患者平稳醒来的同时不感到痛苦。对此,麻醉医学中心高度重视,术前制定了周密的麻醉方案和应急预案,同时在手术前与患者耐心沟通,告知他手术过程和配合要点,以解除他的顾虑。
孙圣礼副主任医师等为患者完整切除肿瘤。
麻醉师采用全身麻醉置入喉罩和头皮神经阻滞的方法,让患者处于最舒适的侧卧位,全程体温保护。当外科医生示意麻醉医生可以开始唤醒时,仅15分钟,小周就在合适的麻醉深度下自主呼吸恢复并顺利拔除喉罩,苏醒后睁开眼睛,意识清醒,并能顺利与医生交流。麻醉师魏来副主任医师拿出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卡片给小周辨认,他都能对答如流。长达2个小时的术中唤醒,小周与医生护士谈笑风生,唱歌、背诗,轻松自如。
切下来的肿瘤组织足有一小盆。
在麻醉和神经电生理团队的保驾护航下,神经外科孙圣礼主任医师、张凌云副主任医师采用原创的度若飞技术进行肿瘤体表投影及深部边界置管、荧光肿瘤定位、神经电生理定位技术,充分利用CUSA保护血管的特点,雕刻式切除肿瘤。
肿瘤切除后,麻醉医生重新让小周睡着;手术结束5分钟后,让他再次苏醒过来,思维清晰,语言流畅,左侧肢体运动较术前明显好转,而且没有任何疼痛。
术后在神经外一科接受了10天的治疗和康复后,小周于年2月9日自己步行出院!
坐着轮椅入院,自己走着出院。
名词解释
“度若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凌云博士参与研发的全新原理的快速激光定位技术,在精度保持国际定位标准的同时,速度和易用度大幅提升,医院应用百余例,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尤其是出血性卒中的预后得到改善,在国内神经外科学界产生较大影响。相较其他定位技术需耗时1~2小时,且需专门扫描CT或核磁定位,度若飞技术无需再扫描,在床旁5分钟即可完成定位。
文:梁辉谭思由
图:孙圣礼张凌云
编辑:梁辉
审核:周瑾容
扫码获取服务
医院医院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