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浙江之声”设为星标,更容易找到我们哦
71岁的王奶奶体重原先仅70多斤,是个食管癌患者。医院复诊时,和许多食管癌患者术后状态不同,王奶奶的体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还增加了几斤。
要知道与其它一些癌症不同,食管癌术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因为对患者来说,身体消化系统构造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少吃多餐。绝大多数食管癌术后的患者尽管很努力地吃东西,仍然在短期内严重消瘦,导致乏力、免疫力降低。他们当中很多人因此不能完成所需要的后续治疗。
那王奶奶术后体重是如何恢复的呢?
原来这几年,随着外科微创技术越来越成熟先进,对于患者来说,食管癌手术创伤已越来越小。王奶奶的主治医生浙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吴明介绍说:“原来手术是2到3个切口,每个切口20到30公分长,肚子、胸腔再或者颈部都要切开。现在基本上只需在胸部和腹部各打几个1公分左右小洞,最大的一个切口3到五公分,小的一公分左右,手术方式有了一个很明显的变革。”
另外,经过不断摸索,浙大二院国内首创“术后家庭肠内营养”治疗措施,保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通俗的说,就是在食管癌患者手术当中,在空肠内放入一根直径3毫米左右连接管。这根管子不仅在住院期间用,出院回家后也可以派大用处。
浙大二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吴明说,这其实就相当于为患者重建一个“消化道”。“这根空肠营养管在病人住院期间,一旦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不能吃饭了,这是一个救命的管子。病人所需要的几乎全部营养都可以通过这根管供应。通过这样供给给病人营养,花费要少得多,而且更安全。等到病人顺利出院,浙大二院胸外科的做法是病人可以把管子带回家,继续使用,通过管子给营养。鸡蛋什么、牛奶什么、甲鱼汤你都可以打进去。给病人通过肠道加营养,病人恢复的就会很比较快。”
研究数据显示,浙大二院胸外科在全国首创的这套“家庭肠内营养”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该临床研究结果已在SCI杂志亚太临床营养(APJCN)上发表,并被写入年《中国恶性肿瘤营养治疗通路专家共识》。
据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40万例新发食管癌病例,其中约3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每年新发病例以及死亡病例均占全球50%左右,食管癌男性多于女性。在全国,食道癌属于高发性肿瘤第4位且有年轻化趋势。
目前浙江省内像台州、温州与福建接壤一带都属于食道癌高发地区。
食管癌有什么症状
最典型的就是进食不适并伴有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首先是难以咽下干硬食物,继而是半流质食物,最后甚至水和唾液也难以咽下。
我们平时需要注意哪些生活习惯的调整?吴医师建议:多吃新鲜蔬菜、少喝酒、每年一次胃镜检查!
“长期大量饮酒肯定是要避免的。另外,对于不新鲜的蔬菜不要太节约,像有些人舍不得扔隔夜饭、隔夜菜,实际上这里面亚硝酸盐是很多的。对于50岁以上的人建议一年查一次胃镜,早发现早诊治。”
来源:浙江之声记者王娴、实习生蒋梦冉,通讯员方序、王意菁、吴紫祥
转载请注明来源
小编邀你收藏浙江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