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围手术期精细化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食管
TUhjnbcbe - 2020/11/26 15:17:00

本文研究了精细化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患者转归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10月~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8例。纳入标准:①医院诊断,明确患者为食道癌病灶。并大致判断参与实验患者有1年以上生存期。②身体营养评估为中度、轻度营养不良,并且能够接受一定手术治疗。③参与者愿意参加实验,情绪稳定并具有良好的交流与认知能力。④无其他并发症。排除标准:①术前经过放化疗患者,②心肺功能不健全者。③具有消化道出血等不宜进行肠胃道营养的患者。将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名。观察组男3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39±2.66,病变部位胸中段32例,中下段17例。对照组男38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12±3.45岁;病变部位胸中段34例,中下段为15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患者在常规检查与术后,按照医生设计的营养方案进行饮食,并由护士发放营养健康与术后康复护理资料。术前采用半流质,术后给予流质饮食并视情况,逐步转变为半流质饮食。并采用常规营养液,进行静脉滴注。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精细化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首先根据情况组间针对性的营养支持小组,由课题负责人与营养护理人员、医护人员共同组成。②根据围手术期的时间段,制定针对性的营养方法。首先场内营养包括牛奶、果汁或者肠内营养均浆食物;术前1d常规禁止饮食与水分;手术当天借助留置鼻胃管,接受肠胃减压。术后2~5d给予患者营养液,包括葡萄糖、氨基酸液、维生素等作为肠外营养液。按照由少到多,由稀到浓的原则进行。并要求温度在37℃左右,避免温度不适影响患者康复情况。术后10d左右,当患者肠胃功能恢复且有饥饿感后,恢复场内营养支持,食物以流质或者半流质为主。③责任护士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并做好护理记录。持续改善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患者营养监测分两阶段进行,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5mL,分别为手术前1周与手术后2周。实验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以及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包括各种与营养相关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数据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数据统计与分析

在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营养状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后,首先对比了两组患者前后营养指标,包括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其次是并发症以及体重下降情况。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经过术后7d的精心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都得到一定改变。从组间差异看,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营养指标情况改善更为明显。白蛋白从术前34.33±4.12g/L,提升至术后44.38±4.95g/L;血红蛋白从术前.73±15.43g/L,提升至术后.91±17.82g/L;前白蛋白则从.32±19.65ml/L提升至.65±18.74ml/L。而对照组的三组数据分别从34.29±4.36g/L、.56±18.25g/L、.43±22.81ml/L提升至39.86±5.84g/L、.43±16.82g/L、.45±22.36ml/L,虽然有所改善,但精细化场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有利于患者康复。

3、讨论

食管癌属于高发性恶性肿瘤,致死率高,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由于生活环境与饮食结构的影响,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加之食管癌多见于中老年群体,机体功能的下降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转归。因此在围术期,为降低进食困难、术后应激等对患者康复造成的不良影响,采用精细化场内结合肠外营养,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力、抵抗力,促进身体康复与术后生存质量。

精细化营养支持是现代化护理的重要体现,有效避免传统营养护理中的不足。在制定护理对策前,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查,避免了功能性护理的盲目性,进而保障营养护理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全面性,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

原作者:刘计宽,姜美玲,张广敬,张康,裴宝祥,杨满琪,崔宏伟,潘芬,曹一显

原作者单位:医院

齐彭营养

一切为了快康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围手术期精细化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