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在我国高发,且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开展临床机会性筛查是提前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日,医院柯杨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上万例临床内镜门诊就诊者,建立起我国首个“食管癌临床机会性筛查精准风险预测模型及分级标准”,其预测准确率超8成,这为我国今后开展食管癌临床机会性筛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风险分级工具。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国且分布存在明确的地域聚集特性,自然形成了若干高发区。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即在高发区有组织地开展食管癌人群早筛工作。截至目前,以碘染内镜为主要手段的筛查项目已推广至29个省份、余个地/县级市,累计筛查超过百万人次。
在恶性肿瘤的筛查领域,按照决策、实施和费用支付主体不同,筛查工作可分为“政策或项目推动的有组织的人群筛查”和“医患共同决定的临床机会性筛查”。
有组织的人群筛查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医疗服务机构发起,由政府、医疗机构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如医保体系)单独或联合出资开展的主动筛查项目,受检者募集于普通社区的无症状人群。这种筛查模式需持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基于临床的机会性筛查,是指对某种疾病的高危对象因任何原因就诊时,在接诊医师咨询及建议下,医患双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患者社会经济能力及意愿共同决定而进行的针对性筛查。其疾病检出比例明显高于大众人群筛查,且成本主要由受检者承担,有利于大范围可持续推广。
然而,开展大规模恶性肿瘤的临床机会性筛查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建立在证明“筛查有效”的高规格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之上,确保筛查能够使早期患者获益;二是应具有准确可靠、简便易行的风险评估工具及分级标准,避免门诊医师盲目转诊,导致“成本-效果”低下的同时给临床机构的相关科室带来过大压力
柯杨教授课题组前期开展前瞻性人群研究,通过9年的随访,初步证明内镜筛查可使食管癌累积发病率、死亡率分别降低47%与66%,并于年启动了国际首项“评价内镜筛检食管癌效果与卫生经济学价值的人群随机对照研究(ESECC)”。然而,目前适用于临床机会性筛查的风险评估工具与分级标准在国际范围内尚未见报道,极大限制了我国食管癌临床机会性筛查的指南制定与推广。
针对上述情况,柯杨教授团队与地处食管癌高发区医院及非高发医院合作,于年启动“食管癌临床机会性筛查”系列多中心临床研究,共同构建“食管癌机会性筛查临床门诊队列”。该研究详细收集了两家中心合计1万余例内镜门诊就诊者的食管癌相关危险因素数据,联合内镜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成功构建了适用于临床机会性筛查的食管恶性病变风险预测模型并提出了适宜的风险分级标准。经统计评估,在北方高发人群数据集中,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达87.1%。更重要的是,在深圳分中心所收集的异质性很强的覆盖全国30个省份的混居人群样本中,模型预测准确率仍高达84.3%,提示该模型具有非常理想的人群适应性及可推广潜力。
柯杨课题组多年专注我国“食管癌精准防控策略”的人群与临床研究领域。前期已基于ESECC研究平台构建了人群水平的“食管癌发病”与“食管病变进展”两组风险预测模型及相应风险分级标准,实现了人群早诊早治工作中“筛查前高危个体识别”与“筛查后个体化精准内镜监测”,以此构建我国“食管癌人群精准筛查模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临床机会性筛查”工作中所必需的精准转诊,为食管癌的机会性筛查工作在我国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理论前提与实用的风险分级标准,具有重要的临床与公共卫生意义。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任敏
编辑蔡文清
流程编辑王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