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名乡镇烟叶站的退休职工,今年67岁,有三儿两女。我是家里的“小幺儿”,哥哥姐姐都已成家,因忙于工作长年在外,我就成了陪伴父亲最多的人。或许是由于年纪大了的缘故,父亲越发清晰地记得很多年轻时候的事儿。
工资涨了
四十年前,父亲还是一个青年小伙儿,当时在梭山镇的供销社当会计,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十多块钱。年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个体户发展,梭山镇烟叶站大量招工,父亲应招入工,来到烟叶站收购烤烟。
父亲刚到烟叶站工作的时候,物质生活相对匮乏,每月的工资只有二十多块钱,父亲省吃俭用,工资全部寄给母亲家用都不够;年,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有两三百块,那一年过年的时候,父亲带回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我们盯着电视里播放的《西游记》眼睛都不眨一下;年,父亲每月的工资涨到一千多块,家里渐渐有了一些积蓄,父亲和母亲如愿去了北京天安门,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父亲的工资涨到了两千多,生活越来越宽裕了,父亲把家搬到了县城,我们一家从“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父亲刚好退休十年,我也走上了工作岗位,父亲享受着天伦之乐,生活过得安稳,他也和现在的很多老年人一样,每天提着小板凳在小广场下象棋、打太极、唱曲儿、跳广场舞……
改革开放四十年,父亲的工资从几十块涨到了几千块,印证了改革开放给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带来的巨大变化。
青年时候的父亲(摄于改革开放初期)
生活不愁了
“现在的光景儿真是好啊,以前做梦都没想到,我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这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改革开放初期,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拮据,我们天天盼着过年。父亲长年在外务工,往往是过年前几天才摸黑到家。我的家乡水磨镇海拔较高,是高寒山区。二月里,大雪封山,山路陡峭狭窄,鹅毛大雪没过膝盖,掩盖了路径,只能一边走一边“打道”。父亲一手扛着年货,一手扯着树枝,一脚稳住重心,一脚把雪推开,在山路上使劲儿踏出一个个“泥窝”,后面的人踩着“泥窝”跟着走,一天的时间基本都在赶路。
大年三十这天,母亲一大早就把父亲从集市上买来的猪肉剁成肉馅儿,中午便一起包饺子,到了晚上,全家围坐桌旁,一起享用年夜饭,那种被幸福围绕的感觉,真是难以言喻。转眼间,四十年过去了,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一条条狭窄陡峭的山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我们也不再为了吃一顿猪肉而发愁。每逢过年,窗外白雪皑皑,父亲总会感慨万千。我心想,他大概又忆起了前些年在大雪里“打道”回家过年时的情景。
看病有保障了
改革开放前,爷爷为了多挣公分,天天下地干重活,身材高大的他每天只吃一碗野菜糠糊糊,要么就是一碗“面面饭”,经常吃不饱饭。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让农民获得农业生产自主权,农民自己种粮卖粮,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可正是到了可以“吃饱肚子”的这一年,爷爷却病倒了。那个年代,根本不敢生病,即使生了病也只能是小病忍,大病挨,医院抬。爸爸把医院,医院诊断出的结论是食道癌晚期。爷爷饱受病痛的折磨,去世的时候才59岁,还没来得及过上一天好日子就走了。
一家人的合影(摄于年)
自年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医疗水平更是突飞猛进。现在,父亲不再担心看病难、看病贵,医院做两次体检,还在广场上跳起了健身操。父亲常说:“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要好好保重身体,争取多活几年。”
四十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四十年,父亲从青年步入了老年,满头的青丝变成了稀疏的白发,父亲真的老了。六月初九,是父亲67岁的生日,我们买来蛋糕为父亲庆生,看着星星点点闪烁的烛光,父亲眨巴着眼睛,笑得像个天真的孩童。
父亲和母亲在延安(摄于年)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梭山镇人民政府)
(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