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冬日的阳光,在失望时带来温暖
家是坚固的小船,在困难时驶向彼岸
家是方向、家是依靠
有你、有我,才叫家人
有爱、有情,才叫港湾
我无所畏惧
我敢于放肆做自己
是因为我的家人们
一直在这里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家庭的日常生活,近期市妇联开展了“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开州区5户家庭获得市级“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今天
开州女性将为大家介绍
这5户市级“最美家庭”
希望他们的先进事迹能带给你奋进的力量
最美家庭
冯启会家庭
最美家庭故事
百善孝为先,普通农妇孝顺老人传佳话
在重庆市开州区高桥镇晓阳村有这样一户人家,只要一提及,村里无人不知,那就是冯启会一家。一直以来,冯启会家都是邻里心中的模范家庭,全家温馨和睦、尊老爱幼、与邻里团结融洽,无时无刻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美德。
在冯启会家中有两位年过九十的老母亲,婆婆95岁,母亲96岁,两位老人年老体弱且都患有慢性病,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也无法自理。为方便照顾老人,冯启会夫妻俩主动把两位老人接到自己家中,与孙子一起谱写了四世同堂的和谐篇章。在生活上,冯启会和丈夫都会特意照顾到两位老人的吃穿住行,每顿用餐都是冯启会一勺一勺的喂到老人的嘴中,像呵护小孩一样直到老人吃饱了露出满意的笑容;每到换季的时候,夫妻俩也会到县城或者集市为老人购置新衣,保证老人每个季节、每天都能穿到干净整洁的衣服。夏季天热,冯启会每天都会给两位老人洗漱、细心擦拭身体,在早晚凉爽时与丈夫一起推着轮椅带两位老人出去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这样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冯启会夫妻俩从无怨言,他们认为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让老人有个快乐安详的晚年生活就是最好的养育之恩的报答。
黄英美家庭
最美家庭故事
“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做一天好媳妇容易,做一辈子好媳妇难”。面对周围人们的称赞,开州区大进镇红花村1组的居民黄香英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公婆说:“有个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
年,黄香英带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与丈夫郑代富组成家庭。当真正成为家庭一份子的时候,才知道维持一个家庭是多么的不容易。年,丈夫在煤厂务工时不幸出了事故造成下体截肢。噩耗传来时,黄香英顿时六神无主,年迈的公婆更是当场晕厥。
面对需要照顾的丈夫、年迈的公婆、年幼的孩子,自己一下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任何人都可以倒下,唯独自己不能,她一下子仿佛成了女超人,丈夫住院,她不分昼夜的忙前忙后,喂饭喂药、擦洗身体。回到家中接送2个孩子,还要安慰年迈的公婆。通过医生的全力救治,丈夫总算保住了性命,但是下体截肢,后半辈子就只能在床上或者轮椅上度过,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都要靠人帮忙。丈夫知道自己的情况后叫她离开,去过属于她的生活。但是黄香英却没有理他,而是说:“以前你给了我幸福的生活,以后我也会给你幸福的生活,我们不是还有两个孩子嘛,我们的幸福日子长着呢。”就这样,黄香英成了丈夫的私人助理,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一年天从不间断。
丈夫出事后,家里就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更难的是因为家中的顶梁柱倒了,没有经济来源,丈夫住院花去了家中所有积蓄,现在丈夫要人照料,公婆年龄老迈,孩子年幼,自己无法外出挣钱。黄香英并未被现实打倒,而是坚信凭自己一双手,就不会饿死。刚开始那几年,黄香英每年要耕种近10亩的土地,饲养多只鸡和几头猪,但是她自己从来舍不得吃,都是在集镇上换成钱供一家大小开销。公婆看到儿媳这样为这个家着想,也力所能及的帮她。
年2月,婆婆被确诊食道癌晚期,黄香英悉心照顾直到老人去逝。她的付出邻里乡亲都看在眼里,对她的表现更是赞不绝口,纷纷以她为榜样,孝顺长辈,勤俭持家。
王蜀川家庭
最美家庭故事
尽孝是最美的人生享受
家住开州区汉丰街道驷马社区的王蜀川,家有4口人。年,因企业改制,王蜀川夫妻双双从当时的盛山粮站下岗,儿子在读初中,母亲是70多岁的占地移民,父亲是退休工人。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两人全靠在外做零工维持家人的生活。年,他的父亲不幸患肺癌,一家人东拼西凑,在用光家中积蓄还外借十万余元外债后,他的父亲还是去世了。父亲的死,无疑对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仅几个月后,母亲因悲痛而患病住院,被查出慢性肾衰竭,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心脏病、高血压3级、老年性痴呆等疾病。为照顾母亲,王蜀川夫妻两人显然不能再在外面做零工,于是他们把自家在巷子里的门市腾出来,作为母亲的休养场所,利用朋友中养信鸽的人多的优势,在门市上卖起了信鸽饲料和用品,靠良好的服务取得微薄的收入。期间又利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系统学习人居环境学,并对有需求的个人和单位提供居住环境设计和咨询服务,深得好评。
微薄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简单的生活,虽艰苦,一家人倒也和谐友爱,其乐融融。可命运,却不打算让他们过这种平静的生活。年12月,母亲突发心脏病入院,呼吸微弱,每分钟心跳不到十次,情况非常危险。王蜀川和妻子两人共同伺候母亲,整夜整夜不休息,经过二十多天医生的精心治疗和悉心伺候,母亲终于可以出院回家休养,可在回家的当晚,母亲精神分裂症复发,硬要到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去等人,考虑到母亲的心脏病,他们不敢强留,只好跟着母亲到出去,腊月的寒风冻得他们直打冷颤,他们一边劝母亲回家,一边和妻子轮番将外衣脱下披到母亲身上帮她御寒,而他们冻得说话都打哆嗦,直到早晨4点,他们才说动母亲回家。类似的情况,每月王蜀川夫妻俩都要经历几次,心情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在家中,老人因体弱,常常排不出大便,这时候妻子用开塞露帮助母亲排便,有好多次甚至用手抠才解决问题,这使得有洁癖的妻子,常常呕吐厌食。而母亲却在精神分裂症复发时狠狠地揪着妻子的头发,又掐又拧,弄得妻子一身的伤。好多次,他的妻子都忍不住流泪。在母亲清醒时,他们不停地陪着她说话,给她讲不要打人,慢慢地,母亲不再打人。
年,母亲两次突发中风,王蜀川医院抢救,并在出院后严格按医嘱给母亲保养,每天扶着她散步,给她喂饭、喂药,让母亲得到了良好的治疗和恢复。现在母亲87岁高龄,每天能自己穿衣、吃饭、每天可以两三次爬到三楼宿舍睡觉,起床后又自己下楼到门市上陪他们,看着他们做生意,感觉很欣慰。看着老人一天天好转,王蜀川切实感受到了侍奉老人的乐趣和愉快,他觉得尽孝才是最美的人生享受!
张加珍家庭
最美家庭故事
大山里质朴的好儿媳
家住开州区满月乡甘泉村的张加珍,今年46岁,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乐观开朗,从不向困难低头,敢于直面人生的悲苦,作为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农妇,对老人的那份孝心和不离不弃,对家庭的默默付出和坚守,注定让她成为一个值得大家学习和敬佩的人。
张加珍于年与孔令松结婚,婚后生育了一双儿女,公公孔祥申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家庭条件虽差,夫妻两人感情却十分要好,一家五口的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但年的一次意外事故,让这个原本平静的家庭陷入了悲痛和无助,丈夫孔令松在车祸中丧生,留给她的是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和年迈的父亲需要照顾,她强忍住悲痛,以一人之力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当年过六旬的老人得知唯一的儿子突然过世时,那份悲痛不言而喻,更令他担心的是自己的晚年生活。细心的张加珍早就想到了老人的忧虑,她安慰说:“爸,你千万不要太伤心了,如果你因为伤心过度损害了身体,我和孩子该多着急啊。你一定得坚强一点,就当是心疼孙子们吧。养儿为防老,现在你的儿子没了,可还有我呢,有我在,这个家就不会散!”听了张加珍的话,老人紧握儿媳的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有我在,这个家就不会散”,这只是一句简单的话,但张加珍把它当成自己对老人和孩子的承诺,她一直坚守着这个家,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撑起四口人的生活。面对体弱多病的公公,她尽心尽力的照顾,时常嘘寒问暖,到处为他寻医问药。在张加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公公从悲痛中走了出来,身体变得健朗了,精神也好了许多。
亲友看到她独自操持一个家不容易,建议她再找一个人一起过日子,她说:“找一个人可以,不管他条件好坏,只要愿意和我一起照顾公公和两个孩子,住到我家来”。年,她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和她一起分担的人,她的现任丈夫,一个外乡人文付友。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家庭的生活逐渐变得好了起来。公公和张加珍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好,但是和她的丈夫却是不对付。老人随着年纪的增加,脾气也越来越古怪,一言不合就和文付友争吵起来,这让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每次面对这种情况,她都是极力劝说丈夫忍让,不要和公公计较那么多。因为公公的怪脾气让两夫妻间存在一些隔阂,她却从来没有责怪过公公,默默忍受着来自两人的责怪,一如既往的细心照顾着他。别人为她鸣不平,说她这样做不值得,她却只淡淡的说到:“我公公也是个可怜人,婆婆二十几年前就去世了,他早些年为了这个家受了不少苦,他儿子也没了,有点脾气是应该的,作为晚辈就应该迁就老人、孝敬老人。我从来都是凭良心做人做事,这么多年相处下来,我早就把他当成亲生父亲了,只要我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决不能让他挨饿受冻,更不能让他受委屈”。虽然老人还有两个女儿,但是他不愿去女儿家,他说还是在家里自在一些,儿媳妇对自己的饮食起居都十分清楚,照顾自己比女儿们还要妥帖一些,真的是比亲女儿还亲。
在张加珍的精心照料下,她的公公活得有滋有味,虽然73岁了,仍然精神矍烁,容光焕发。左邻右舍都说没有张加珍的孝敬之心,她的公公生活就不能这么开心呀!这个家也就不像个家。张加珍的儿女在她的感染下,都十分尊重孝敬爷爷。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让这个家温馨和睦,时刻充满了欢声笑语。张加珍孝顺公公,敬重公公的举动,深受群众的好评,张加珍的事迹在满月乡广为流传,大家纷纷把她作为孝老近亲的好榜样,教育孩子们向她学习。
张晓玲家庭
最美家庭故事
没有腿,用双手也要撑起一片天
张晓玲是开州区三汇口乡金山场人,行走不便的她不和普通人一样直行,却有一颗比普通人还要热爱生活的心。她和当时很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南下淘金”梦想,在一家网络销售制衣厂工作,工资不高却也能有些许储备。
倦鸟思家,“常年在外奔波,总感觉人像在水上漂一样,心在四处飘荡”。后来有了孩子便回到家中,与许多带孩子读书的家庭主妇不一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接触到农村淘宝,她想网上土特产销售市场潜力巨大,何不借助自身优势,创办一家农业特产淘宝店,让大山里的土货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目前,张晓玲通过自己的淘宝店铺、为天猫铺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