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周瑶,是千万驻村第一书记中的一员,是临危受命,站最后一班岗的扶贫干部。
还记得年5月20日,我接到仁怀市委组织部驻村办的通知,让我做好第二天下乡驻村准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接替前一位驻村第一书记的任务。这虽谈不上临危受命,但内心如履薄冰,做得好可能锦上添花,做得不好那是有负众望。因为这使命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组织!这既是一种荣誉,但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扶贫从走访开始,才会知晓群众的冷暖
初见,百感交集。刚到驻村的大山,就依稀听到一个质疑的声音,“哎哟,年底都脱贫咯,还又换一个驻村书记来干撒子?而且还是一个女咧!”这是开展驻村工作进入我耳朵的第一个声音,当时自己内心也猜疑年末就宣布全员脱贫,组织让我去会不会就是别人眼里走走过场而已?本想辩驳些什么,可心里明白实践出真理,行动才是最有力的证明,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该做的是,带起头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先入户走访,混个脸熟,即使做不了什么事,但至少留个好印象!报到的第二天开始,我白天入户走访边介绍自己、边宣传政策、记录问题,晚上召开讨论会、针对问题制定帮扶方案、拿出解决措施。那些走访的日子,像极一个农民“日出而作,夜幕而归”起早贪黑的农作模样!没过多久,因为某些历史性遗留问题、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群众对扶贫工作的不解,工作推进得很被动,心里渐感疲惫。
但我深知任何事情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一次不行,就沟通两次,两次有难度就多次!每一次走访不如意之时,就默默告诫自己:群众工作嘛,就是要多串门多沟通,说到嘴上,谈到心上,做到手上!经过两个多月,全村11个村民组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熟悉了我的名字,知道我来驻村的目的,有些还主动找我聊家常,反映问题,寻求帮忙解决他们生活的困难。嗯,或许帮不到啥,但有啥困难,会想到了我--驻村第一书记!
民生无大小之事,办了群众会心怀感激
相遇,只为更好。还记得那是去年腊月,窗外下着小雨,不时吹着寒风,冰冷冷的,我在村室整理驻村工作材料,忽然一个电话打断了我的思路,原来是罗庆富打来的,让我到他家去一趟,可电话里他没有说什么事。一时间感觉他说话怪怪的,语气与以往大不一样。群众无小事,先过去看看吧!车还没到他家,只见他已经老远得站在门口等着我的到来,一下车,罗庆富就连忙带跑地走过来,脸上略带微笑说,书记辛苦了,外面冷,进屋谈!刚进门,迎面就涌来一股新鲜的猪肉味道,对,就是一闻到让人吞口水的那种,只见桌上盛满了一桌子的菜……还没等我反映过来,罗庆富就急着拉我坐下说:“书记坐,趁热吃!喊您来其实没别的,就是想简单请你吃个饭,你对我们咧好,我一老百姓没有什么可以报答,今天恰好我家杀年猪,所以就用我们农村人咧土办法请你吃碗“刨锅汤”……知道你咧忙,害怕你晓得是吃饭不来,所以就把你喊到家坐齐才跟你讲,你不要生气哈!你放心咧吃,碗筷都是消过毒咧,从你帮我们以后,跟我们打扫卫生,喊我们爱干净,就会少生病,之后我们就特别注意卫生问题,你看哈我家咧环境卫生跟以前比是不是干净多咯?”望着眼前一幕,听着听着,不知道是心太感动,还是屋里气温太暖,一股热流忽涌眼眸,我哽咽着说不出话!那天我破例喝了一小杯农家“包谷烧”,虽很难咽下,但那弥漫鼻子的味道,仿佛像国酒茅台那样飘香甘醇,让人回味!
关于罗庆富口中说的好,其实我只是恰巧!他家有七口人,两个年迈的老人,三个读书的孩子(两个大学,一个高中),两个劳动力,原本生活过得还算勉强。一场大病(他患了尘肺病,他的父亲得了食道癌),一时间昂贵的手续费、医疗费和孩子们的学费,让他们直接陷入了贫穷,也因此成了建档立卡户。通过国家政策的帮扶,缓解了生活的压力,可尘肺病是慢性病,买药的费用不能报销,那时对他家来说是也是一笔开支。我就想着尽微薄之力,定期带他去看病,顺便帮他买些服用的药品。因为养病,他不能远行,我就鼓励他发展养殖以增加经济收入。通过持续的治疗,慢慢地他和他父亲的病情得到了康复,因为勤劳养殖,加上他妻子外出务工,家里收入也稳定了起来,年底成功脱了贫。
打通最后一公里,小康路上没有“断头路”
再见,相谈甚欢。“哟,周书记,弄个早,你就又下乡来啦?快,快,进屋里坐,我倒杯茶给你喝!”田兴村原老支书一见到我,很热情地招呼我进他的屋里坐下,相比第一次到他家走访时候的客气,这次感觉多了一份热情。“今天是特意到我家做客,还是想了解些啥子?有啥子需要我帮助咧?”有过几次的交流,老支书很坦率地问我。我没有回避什么直接告诉他来的目的,想了解田兴村有无因为历史原因没有解决的问题?
他迟疑了一会,和我谈起了翻身组“断头路”的问题,这是当时全村唯一一条没有硬化的泥巴路。由于以前村里修“组组通”公路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硬化,而村民对村委及乡里的一些工作的不解,反映意见很大。听完老支书的话,我了解了“断头路”的缘由,其实某种程度上没有太大修的必要,毕竟已经修了一条新路,但心想修这路既然是村民大家的意愿,修也算是一件实事,我就和老支书协商,资金的事我想办法,但若有群工问题他负责处理。说干就干,召开群众会、拟定修建方案、上报申请资金,发动群众一起参与。通过大家的努力,历时十天,共投入资金元,米的“断头路”成功修缮。
后来他还跟我说起村里的广场没有路灯,群众晚上活动很不便,我也没多想,帮他们写了报告申请资金安装了路灯。做的事不大,但做了,群众都满意、很支持,自己也有干劲,感觉能给百姓做实事是一种幸福。
唯有产业稳致富,才能断了人民的穷根
回首,庆幸参与。经过干群的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年底田兴村所有的建档立卡户如期实现脱贫。看到这样的成果,内心多少有按捺不住的激动和喜悦,想着这场战役很快就可以结束,回家好好照顾自己的小家,这些年亏欠他们太多太多。时光深处,仿佛他们就在家门口等待着我。
然,天有不测风云!年初,一场风卷全球的肺炎疫情,让以往外出就业的村民,一下子宅在了家想留在家里发展。那一夜,我失了眠,怎么办?视而不见?等上面的政策措施?
等靠要,解决不了问题,自己动手才是真本事!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接过扶贫这个使命,我想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田兴村的村民思量这个问题。于是召开群众会,商讨方案,动员大家发展产业,只有发展产业才能扶根本、富长远,断穷根。可发展产业,对于我这么一个女干部,既没经商的家底也没经商本领,这谈何容易?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经过走访调研,发现田兴村除了传统烤烟、红梁产业,全村有很好的森林植被,覆盖率达68%,生态环境良好,林下养蜂资源丰富、蜜源充足、且大部分群众有养蜂的习惯,可以发展养蜂。
因地制宜,邀请养蜂专家实地考察并进行专业指导,探索支部引领+合作社+贫困户的养蜂模式,发展林下生态百花蜜养蜂项目。养蜂是技术活,于是组织村支两委到条件成熟的遵义新浦、播州去学习养蜂技术,接着在村专门组织养蜂培训班。
通过十天的培训,全村40多户贫困户愿意加入养蜂行业,以合作社带动的全村养蜂达到了多群。合作社投入总资金60万元,涉及田兴村5个村民组饲养蜜蜂群,合作社年收益20余万元,解决了建档立卡人口就业10人的长期务工,上交村集体3万元,4万元作为全村建档户分红。此外通过政策对接,申报了高粱示范基地,在田坝寨组落实亩红粮基地,为群众争取产业发展资金10万余元;引荐水产养殖转租喂养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引荐多平米大棚进行高粱育苗,种植豇豆,增加村集体经济0.5万元;实施林下种黑豆、种辣椒,钩藤种植进行全面补种、管护,公司回收,形成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收入有望了,群众都笑了,我的心也踏实了。
决胜全面小康道路上,每一份付出都是值得
余生,不悔当初。我们是被人民需要的人,被需要是幸福的。带动勤劳的百姓,酿出自己甜蜜的生活,这就是我们驻村的目的和使命!扶贫是一项伟大的民心工程,每当看到贫困户一张张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内心深处发现,一路走来,或有苦有泪,但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决胜全面小康,我有幸参与,我无悔当初,我将永远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做更好的自己!
主人公周瑶,系仁怀市侨联主席,仁怀市委统战部派驻后山乡田兴村第一书记、工作组长。
整理通讯员吴益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徐春燕
编辑蒋洪飞
编审陈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