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蜗牛读历史!
我国很多名山似乎都有自己的迎客松。拿黄山来说吧,不仅有迎客松,而且还有陪客松、送客松。天龙山也有自己的松。恭候在圣寿寺山门前的迎客松,它那田折盘旋的虬枝,俨然一条腾空而蟠卧的苍龙,所以人们都管它叫蟠龙松。
提起天龙山的苍松翠柏,人们会自然地想到那闻名遐迩的蟠龙松,在微风中不时挥动着嫩枝绿叶,像迎候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
由于它自身扭成螺旋形,盘旋而上,宛如一条狂舞的蟠龙,故名蟠龙松。它的腰身并不粗,个子也不高,但它的枝丫在离地面两三米之间的地方盘根错节地扭在一起,像龙臂龙爪四处延伸穿插看,呈辐射状,形成一个不太规则的凉栅,足足笼罩着二百平方米的天地。
为了支撑那四出的虬枝,人们只好竖立了二十七根铁柱,使它变成天然的绿色巨伞。
关于蟠龙松,还有一段美妙动人的传说。
相传,不知是哪个朝代,有一天黄昏时分,忽然刮起一阵暴风,风势凶猛,竞将圣寿寺山门前这株老松刮断了。一位张姓木匠路过这里,拿出五吊钱在寺院上了布施,言明翌日带上工具来伐走这株被风刮倒的松树。
当天夜里,住在寺院附近的几户农家,有个叫赵天育的老汉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身着袈裟的老人来到他家里,对他说:“我有件要紧的事情拜托你,明天一早,你带上五吊钱到圣寿寺去一趟,到了那里,你就会明白的。”
赵天育一觉醒来,觉得这梦有点蹊跷,抬头望望窗外,天已经亮了。他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直奔圣寿寺。
圣寿寺前,有两个手拿锯子的人正准备锯那棵老松树。赵天育见状大吃一惊,急忙上前向其缘由。
当他听说其中的张某出了五吊钱时,便同他们商量,“我急用木材,你们将这树让给我吧!”说着,他从背着的褡裢里掏出五吊钱送到张姓木匠跟前。张姓木匠与同伙小声嘀咕一阵后,便把这树转让给他。
赵天育仔细一瞧松树的根须,埋在地里还没有断,便小心翼翼地将树扶起来,给它掩土、整须,并天天浇水,让它慢慢养息。
苍天不负苦心人,没有多久,这树不仅活了,而且长势喜人,树干长到两米多就不往上长了,它的几股树枝扭在一起如虬龙一般,向四周平伸开来。
后来,赵天育得了噎膈病,俗称噎食病,用今天的话说,可能是食道癌。这种病在当时自然更是绝症。尽管他身患重病,但和往常一样,每天到圣寿寺看望他精心培育的蟠龙松。
一天,赵天育觉得自己的病已经到了病人膏育的地步,便拄着拐杖向圣寿寺走去,心里说:“这是最后一次看松树了。”
他蹒蹒跚跚走到了圣寿寺前,只见蟠龙松下蹲着一个卖野药的白胡子老头,其长相和那天梦境中的老汉十分相像。
他走过去搭讪地问:“有治噎食病的药吗?”
“有啊!”卖野药的老汉热情地说,“我的精灵丸是家传秘方,专治噎食病,就是药价贵了些。”
“多少钱一丸?”
“童叟无欺,五吊钱。”
“又是一个五吊钱。”赵天育说,“我没带钱怎么办?”
“你先拿去吃吧,反正我天天在。”
赵天育回到家中,吃了精灵丸。第二天,他的病就好了,“真是药到病除啊!”
从病愈的当天起,他每天都来圣寿寺寻找那个卖野药的老汉,可是一连几个月都没有等到。
赵老汉琢磨着,卖野药的说他的药是精灵丸,又说“反正我天天在”,兴许是这株蟠龙松的精灵吧。
于是,他对这株蟠龙松倍加爱护。这株蟠龙松长得更加舒枝展叶,纵横交错,神采奕奕,苍翠蔽日,终于成了天龙山八景之一的虬柏蟠空。
最后想说:传说不必认真,只要是传说都是美丽的。传说也是在传递人心向善,好人终有好报,邪不压正等等,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道理永不过时!
我是蜗牛读历史!慢慢读才能读得明白!
跟着“历史”去读中国,领悟先人的智慧和生活百态。
我的读者里卧虎藏龙,评论比故事更精彩,欢迎分享您的观点。
您的点赞、评论、分享、转发,都是对我们莫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