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没几天就过年了,大家准备好回家吃团圆饭了吗?
和老人吃饭,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趁热吃”。
虽然知道是出于关心,觉得饭菜不热味道不好,或者怕吃凉了娃会拉肚子,但即使感觉烫还吃下去真的好吗?
关于食物温度这件事,我们还真有几句话想说,不光对宝宝,大人也要注意~
◆习惯吃太烫有致癌风险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将65℃以上的热饮列入了“2A类致癌物”。(仅次于包括烟、酒、甲醛在内的1类致癌物)
年《国际癌症杂志》上一个研究发现,每天喝ml60℃以上的茶的人比喝同样量60℃以下的患食道癌的风险增加约90%。
一个解释是,过烫的食物会让食道黏膜反复烫伤、愈合,过程中可能导致细胞的异常生长,从而导致食道癌。
◆你可能经常喝60℃以上的水
“65℃会导致烫伤”,是不是匪夷所思,会有人喝那么高温度的水吗?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大多数成人能接受的温度——
我们随机请了5位同事分别尝试了一下45、50、60、65和70℃的水。
从60或65℃开始,大部分人的口腔都感觉有点烫,但还是能喝下的,还有人说这就是他们平时喝汤的温度。
到了70℃,也有2位勇士表示勉强可以接受。
一位同事晚上正好吃火锅,她第二天告诉我们,自己平时吃火锅时食物入口的温度都比65℃要烫。
实验现场从这个小实验看出,大部分人的嘴唇和口腔对60~65℃的水是能感受到“烫”的;但是有些人会觉得“烫一点喝下去好”,或者等不及食物凉,即使烫也能吃下去。
家里长辈,尤其是长期习惯喝烫水的老人,口腔和食道的细胞会对温度更加不敏感。在他们吃刚出锅的食物或喝茶时,咱们也可以适当提醒一下~
◆小宝宝更要避免吃太烫
对小宝宝来说,他们的温度感受系统比大人更灵敏,烫伤食道黏膜的温度也更低。
宝宝吃辅食之后,咱们还是可以像泡奶粉时一样,放一点食物在手腕上,如果感觉温温的,就是合适的温度。
只是固体食物的温度容易不均匀,尤其是带馅儿的饺子、春卷、馅饼,常常外皮凉了,但里面的馅依然非常烫,妈妈要更加小心。
我家平时会用这种手持小风扇,食物凉起来特别快还不用费力吹。(还可以防止大人把口腔病菌传给孩子)
老二不吃糊状辅食后,还和姐姐一样用上了这种开口大、深度浅的餐盘,食物凉起来就快很多。(还能一眼看清孩子各类营养的摄入量和比例,好处多多,推荐姐妹们都试试~)
刚刚入冬那会,我们每次提到给孩子喝酸奶、水果,就有很多妈妈问,那么冷的能给孩子吃吗?今天也统一回复大家。
以前因为生活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直接喝凉的生水,很容易拉肚子;
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普及了喝开水,腹泻的情况明显减少(生水里的大部分的细菌都能被杀死了嘛),所以人们才有了“喝热水好”的共识。
实际上,真正致病的是生水和食物中的病*、细菌、寄生虫,而不是它的温度。
只要宝宝不对它们本身过敏,食物也是新鲜的,就不用担心宝宝吃凉的。
我家对冰的东西就不太有禁忌,孩子很小就吃凉的水果、偶尔吃点冰淇淋了。
当然,也有一些宝宝天生肠胃敏感的,或者喝了凉的就不舒服的,这种情况咱们就尽量避免吃凉的了。
对于喜欢吃冷的且没啥不舒服的宝宝,我们可以给妈妈们送上一颗定心丸——冬天喝凉水、牛奶、酸奶,吃水果,都没问题~
酸奶
不要过热,一般40℃以下,入口温温即可,否则酸奶中对肠道好的乳酸菌会被破坏,口感也会变差。不急的话冰箱里拿出来在室温下放一会再喝就好。
牛奶
可以加热,水浴加热即可,牛奶中的主要营养蛋白质和钙并不会因为高温而损失。(蛋白质确实会在高温下变形,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们并不会发生变化,娃需要的营养就是这些氨基酸们~)
水果
想加热也可以。
不过水果中的维生素C会被高温破坏,一些维C含量高的水果,常见的枣(mg/g)、猕猴桃(62mg/g)、草莓(47mg/g)等就最好别加热吃啦。
还有一些原本甜度就不高的水果,加热后味道会变酸,很考验宝宝的接受程度。我们试过烤蓝莓,太酸了,最后用来抹面包了,搭配起来还不错~
说来说去,其实就一句话,在吃什么温度的东西上面,妈妈们就放宽心~
宝宝觉得舒服的温度就可以,不必追求食物都要趁热吃,也不用太害怕冰的东西,宝宝愿意吃就随ta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