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
只在一个地方
做一件事
是什么
感受?
需要怎样的坚持?
今天,
视点妹带大家认识
这样一个
50年在一个地方做一件事的人
他叫赵树生,是名*员,年从医至今,50个春秋,他一直在青川县板桥乡浮寨村卫生室当乡村医生。
我们在浮寨村见到他时,他正在村卫生室给病人看病。窗外,下起了雨,他看完了病,又背上了药箱,撑开雨伞出门,前往村民家随访。我们跟着赵树生一起去随访,他说,这条路,他已经走了50年。“以前路不好,是泥泞小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路变成了水泥路,好走多啦!”
图/*敏
50年坚持做一件事不容易,但赵树生说,他从医就是为病人着想,让群众满意。这是他的初心,他的使命,永远不能忘。
04:10
曾经:一个简易药箱服务一方百姓
“以前哪有现在这个条件啊,不说电脑、一体机这些现代化设备,连个固定场所都没有。”说起50年前刚成为“赤脚医生”时的场景,赵树生不由感慨“医疗环境天壤之别,医疗技术突飞猛进”。
年10月,赵树生通过合作医疗培训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当上医生后,赵树生刻苦钻研医护知识,但有限的医疗条件,总是让他力不从心。“以前就一个简易药箱,备点急救药、中暑药之类,种类很少。”讲起早年给人看病的经历,他感慨万千。
“刚开始治的多是割伤、扭伤等小伤小痛。”赵树生回忆道,割伤和扭伤是常年扑在庄稼地里干活的农民最常见的伤痛。因常年在周边村组活动,村民们都知道浮寨村有个医生,有了病痛也会找到赵树生家中。
图/*敏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赤脚医生”陆续退出历史舞台。年,赵树生通过自学和进修,取得了《乡村医生证》,这不只是他的身份改变,更是使命和责任。
现在:乡镇卫生服务站规范完善
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宽敞明亮的房间,干净整洁的床铺,分类清晰的药品柜,插满各类健康知识宣传单的宣传架……几十年时间,曾经的一间小办公室发展成了颇具规模的乡村卫生室。
“现在条件好了,各项设备都齐全,邻里乡亲有些头疼脑热直接到卫生室来就诊。”赵树生说。相比以前,赵树生最直观的感受是:乡村医生越来越能干了,以前只能治治感冒发烧、小伤小痛,现在一些慢性病也可以监管治疗,而且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推行,现在的乡镇卫生服务站从治病功能向防病功能发生了转变。
图/赵秀丽
年,赵树生被查出患上了食道癌,经过手术治疗后,他又回到村医室。“开展基层医疗服务,是*和*府暖心窝子的民心工程,我作为一名*员,不能拖后腿。”年,青川县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赵树生又成为浮寨村的一名签约“家庭医生”。让他感觉工作轻松不少的是,如今是家庭医生团队服务遇到疑难问医院联系,村民转诊有了“绿色通道”。
将来:“互联网+医疗”惠及更多基层群众
浮寨村卫生室承担着全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作为青川县登记在册年龄最大的村医,67岁的赵树生一个人要服务全村人。
“现在网络真的很发达,都在提倡‘互联网+医疗’,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家提供的面对面指导,这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赵树生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看病的模式正被逐渐改变,取而代之的是网上健康咨询,远程诊断等形式。赵树生的卫生室配备了一台专业化的一体机,只要在一体机终端输入患者的各项指标以及病况,县里的专家们就会提供远程诊疗指导。
图/*敏
50年来,从一名“赤脚医生”一步步成长,赵树生经历了村民对他从半信半疑到刚性依赖的态度转变。正是这份信念支撑,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他仍然奋战在守护基层公共卫生的岗位上。
在全省,像赵树生这样的基层签约卫生人员已超过10万人,多万个家庭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乡村(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覆盖面和签约率等在全国领先。在分级诊疗的牵动下,取消药品加成、信息化医疗、医疗联合体、家庭签约医生等措施不断跟进,看病难、看病贵正在缓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成型,社会卫生条件大为改善。年,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年,列入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继续扩大医保报销范围,降低群众药品负担。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个,比年增长.4倍;卫生机构技术人员56.31万人,比年增长.7倍。(作者:刘慷、*敏视频:*敏、李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