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行走天下拜啸霖ldquo金肯敖包r [复制链接]

1#
点击上面蓝色字,每天一起品读经典原创美文~

拜啸霖(陕西)

网络作者

“金肯敖包”守灵人老赵

老赵是一位民间文物保护者,半生守护伊和其其日嘎纳(蒙古语对音译,意为小片酸枣林)成吉思汗“金肯巴特尔”(蒙古语对音译,意为真正的英雄)的神灵之地——“金肯敖包”,所以民间称老赵为“金肯敖包守灵人”。

老赵留给我的印象,是象*土高坡样沟壑纵横的脸上,永远一幅陕北人特有的灿烂笑容。

与老赵的初次见面,在当地人俗称旗杆梁[①]的“金肯敖包”。“金肯敖包”,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井克梁村,当地人称作“老爷庙”或“十三敖包”,是祭祀“成吉思汗金肯巴特尔”的神祗之地。祭祀地已存在了多年,当地人传说此地是蒙古帝国时期“太师国王”木华黎的埋葬地,乌审旗的蒙古族同胞说此地是“太师国王”木华黎的灵神之地,所以祭祀的是蒙古帝国的“掇里班曲律”(蒙古语对音译词,意为四杰)、左万户、“太师国王”木华黎。

年鄂尔多斯历八月(汉族农历五月)[②]十二日的傍晚,笼在晚霞里的“金肯敖包”金碧辉煌、神圣庄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聚拢在“金肯敖包”前的广场上,翘首等待一支神秘的蒙古族马队。马队两天前从井克梁西北一百公里外的乌审旗而来,护送的是井克梁次日与“金肯敖包”共同祭祀的蒙古族神祗圣物——“金肯苏力德”。

很多从全国各地来的游客,不完全清楚“金肯敖包”的来历,不明白当地人为何又把“金肯敖包”称作“老爷庙”“十三敖包”,将蒙古族“太师国王”木华黎和汉族“关圣大帝”关羽共祭。此地是祭祀我的先祖“太师国王”木华黎之地,也是蒙汉民族情感、文化交融之地,我自然对井克梁和“金肯敖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于是我尽己所知,回答游客的询问,给游客介绍蒙古帝国“太师国王”木华黎的历史功业,以及他对成吉思汗的忠诚与辅佐,“金肯敖包”与“金肯苏力德”的关系、来历、变迁,守护“金肯巴特尔”神祗和“金肯苏力德”的乌审旗畏兀儿?津人,忠义化身的关公与忠武名谥的木华黎同祭的年代、来源和历史背景……

和游客聊天过程中,有一个陕北老人,远远地站在聚拢成半圆的人群外,一边悠闲地抽着羊腿骨做的特别的烟袋锅子,一边笑眯眯地盯着我,不停地点头示意。看到老头的那一瞬间,我的心里萌生一种似曾见过的感觉。尤其老人那陕北*土高原一样布满沟壑的面容,脸上佛陀般慈善又亲切的笑容,使我不由地想到“*土画派”灵*人物刘文西某一幅画作中的陕北老农形象……那一刻,我和老赵互相都进入了对方的眼神和意念里。

与游客闲话间隙,老赵和我作了简短的交流,得知老赵是金克山(即金肯梁的别称)民间文物保护者、乡间文物管理员。虽是初次见面,老赵么有丝毫的生分,诚挚的邀请我们晚上留住到他家。在毛乌素沙漠几乎找不到宾馆、旅店可住的小村庄,老赵的邀请,是把我们当作有亲缘关系的亲戚,或交往多年的老朋友,顿感心里涌过一阵热流。后来偶然看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娜米亚的硕士论文《京肯信仰研究》[③],才知道老赵长时间担任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金克山敖包管委会会长和道教管理委员会会长,是“金肯敖包”的负责人,也是“金肯敖包”的保护者,许多研究蒙元历史、札剌亦儿部落历史、“太师国王”木华黎及其后裔历史的专家学者都曾经采访过老赵。

因为乌审旗护送“金肯苏力德”的蒙古族马队来到“金肯敖包”广场,与老赵没来得急过多的交流。

当天晚上受乌审旗“金肯苏力德”祭祀协会朱穆达布、巴特尔先生的邀请,我们一同与护送“金肯苏力德”的马队成员,参加陕蒙交界蒙古族同胞准备的晚宴。晚宴极具蒙古族特色,有奶茶、奶酪、奶疙瘩、自制酸奶、糙米、酥油饼、红糖饼、手抓肉,以及时令菜蔬。在悠扬、高亢、走心的蒙古族歌声里,我们一行也情不自禁地融入欢乐里,与马队成员、金肯苏力德祭祀朱穆、来自北京的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者、金克山敖包管委会的成员、当地的慈善企业家,以及其他蒙古族同胞在歌声里互相表达敬意,不知不觉中酒深人醉。

当天晚上稀里糊涂地夜宿老赵家。来自北京研究蒙古族民俗文化的邢莉教授一行两人当晚也住在老赵家里。后来得知,为了安顿我们,老赵当晚把儿子、孙子赶往别处凑合,让我们这些外来人住在儿子、孙子的卧室里。

第二天早上醒来时,老赵家院子里的喜鹊叫声欢快而动听。走出房间环顾,老赵家的院子就在沙坡间隙的平坦处,是四间极普通的平房,老赵卧室的斜对角靠墙处有一压管井,试饮水质清冽而甘甜,红砖砌就的围墙,钢管焊制的铁门。院子四周的高高白杨树茂盛而葱茏,循声望去可见喜鹊的巢穴在高耸的树杈间。院子靠后处有篱笆搭建的羊圈,紧靠旁边的是鸡舍,有公鸡、母鸡和谐的欢唱声……老赵的婆姨身旁跟着一只温顺的*色小喵咪。看到我们这些陌生人,老赵的婆姨浅浅地朝我们微笑打招呼,和老赵一起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房间喝早茶。也许老赵以为我们习惯蒙古族的饮食,给我们准备的是提前烧制或冲泡奶茶,满满的一暖水瓶,加以红糖芯的酥油饼、酸奶疙瘩。

喝茶拉家常间,我问了一些关于“金肯敖包”的传说、掌故问题,因为语言的障碍,有些话语我不太明白,老赵不厌其烦地给我解释。有些实在不好沟通,老赵拿出珍藏多年、封面早已残破不堪的《真英敖包神记事》,是年内蒙古乌审旗*协文史委印制的内部资料,主要是当地学者维古尔津?查干宝道对“成吉思汗真英敖包勘研”的文章,由阿日拉惕?察?哈斯毕力格图整理,宝儿吉金?包?青格勒达来翻译。粗略翻看得知,资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关于“金肯敖包”“金肯苏力德”祭祀和“金肯信仰”的研究,极为难得。之后老赵又转赠了《艾克拜尔?米吉提传记文学作品集》,作者是“太师国王”木华黎后裔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曾任中国作家出版社总编辑,是全国*协委员,书中的《木华黎传记》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对于“金肯敖包”,老赵毫无保留、倾其所有地“倒出”他所了解的一切,自豪地拿出“中国蒙古学学会”和“内蒙古民俗学会”根据历史知名度和当代影响力认定“金肯敖包”为知名敖包的证书,从老赵的眼神和表情里,我能感受到他对这些荣誉的珍惜。在老赵卧房的木柜子里,我还看到了年陕西省文物局颁发给老赵的“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群众保护文物先进个人”奖牌,或许这是老赵一生得到官方的最高评价与褒奖。

离开老赵家的时候,老赵说:“冬天了给你送点我养的陕北羊肉尝尝。”我推辞说:“不用,不用。羊肉在西安的菜市场和超市都能买得到。”老赵真诚地说:“城市里冰柜冻藏的羊肉不香,陕北沙地里放养的羊,吃的都是鲜嫩无污染的草,肉质鲜美……”

期间老赵给我打过数次电话,都是与孙子辈晴晴、洋洋的学业、工作有关的琐事,我尽己所能地给予帮助。通过这些事儿我有一个感觉,在老赵的心里除了守护好“金肯敖包”的神灵,就是孙子、孙女的事儿,真应了关中农村的一句话——隔辈儿亲。用老赵的话说,“敖包”敬的是所有人的神仙,两个孙子是他们家的“神”,是他们家的未来。这也是千千万万中国爷爷奶奶的形象和心理写照。我也曾给老赵的后人说,虽然我与老赵相识短暂,但我愿意尽我所能给予他们帮助,根本的原因是老赵尽心竭力守护我的祖先“太师国王”木华黎的“金肯敖包”,这是老赵用他半生真诚修得的福报,希望他们永远铭记他们的爷爷,永远记得爷爷的好。

当年冬季来临后,老赵不止一次地给我打电话,说要来西安给我送自己放养的羊肉。老赵越是真诚,我越是感觉老赵的这份感情太沉重,难以承受。思来想去除了一些动动嘴唇、举手之劳的事,我的确没给老赵帮过什么实质性的忙。为了阻止老赵不远千里来西安,我每次都找借口说我在外地出差。

年正月十四日中午,我又接到老赵的电话。老赵说他和孙女给我送羊肉来了,已经到了西安火车站。我要开车去接老赵,老赵坚决不让,说他们已坐上了车,让我告诉他孙女到什么地方找我。当时儿子高三,我在学校附近陪读,于是急匆匆地在建工路附近定了宾馆。过了半个多小时,老赵和孙女赶到了宾馆,提了两个沉重的红白相间条纹袋子。一到宾馆老赵就迫不及待地要给我介绍羊肉,满脸的真诚。我给老赵说不着急,洗洗风尘歇息一会儿,先到楼下吃饭。老赵找借口说早上吃过了不饿,我说已经下午快两点了,必须先吃饭。看我态度坚决,老赵不再坚持。到楼下点了酸汤鱼等五六个菜,老赵一再阻挡不让多点,或说他不饿,或说年龄大了饭量小、吃不动……我知道老赵的心思:怕我多花钱。简单午餐后,我问老赵想到西安什么地方游玩,老赵说专门来给我送羊肉,年龄大了走不动什么地方也不想转,羊肉送到了他想晚上就回陕北去。我给老赵说,宾馆房间的钱已经掏了,在西安游玩两天再回。拗不过我的说辞,老赵当天没有走。

至今我清晰地记得老赵给我介绍羊肉时的情景。老赵从红白条纹袋子里拿出已抽真空封装的羊肉,笑眯眯地给我说:“都是上好的羊肉,我放的羊,临走的时候才让杀的,新鲜的肉……”两个条纹袋子少说也有二十多斤,农村人说长路无轻担,老赵楞是从毛乌素沙漠的小村子一路把这二十多斤羊肉提到了西安。看着老赵布满皱纹的脸庞和真诚的笑容,内心有说不出的感激。对于靠天吃饭的陕北毛乌素沙漠里的农牧民,这些羊肉可能就是他们生活的来源,老赵却不远千里把这些羊肉送给了我,而我却不曾给过老赵任何的帮助。我拿出随身带的现金给老赵,老赵坚决不收,说我给钱就坏了两个人之间的情份。老赵奋力坚辞之下我很无奈。老赵满面笑容地说:“这一次来的匆忙,拿的少,你先尝,觉得香好吃了下半年冬里再给你送……”

当天晚上,我陪老赵和孙女到西安南门看了城墙灯会。在声光电制造的辉煌与多彩里,老赵不时看看这里,瞧瞧那里,眼里露出难得的舒心与兴奋。看到南门瓮城里射向夜空的彩灯,老赵感叹说这是什么灯呀,能照到天上;看到投射到城墙上的图案和“来了还想再来”的文字,老赵问我这些花和字是怎么来的;看到造型奇异的花灯时,老赵给我说:“西安的灯比榆林城里的灯好,有些花花呀、动物呀,在榆林城里没见过……”在万家灯火、花果山、游龙戏凤的花灯前,我提议让老赵和孙女合影留念……也许只有在这种环境里,老赵才能彻底地放松,展现原本的自己,时不时会冒出一两句让人忍俊不禁的话语,时不时说说自己对西安城墙上的这些花灯的看法,时不时会想起榆林城里和井克梁村里元宵节时的灯会……

第二天一大早,老赵给我打电话说要回榆林,怎么劝也劝不住。我说无论如何吃完午饭再走,老赵一再表示要简单一点、不要浪费、吃饱就行。考虑到老赵年龄大牙口不好和节俭的习惯,我带老赵和孙女去了经济实惠的小六灌汤包子,要了三笼包子,点了三个菜,老赵面露笑容,说这样吃着舒心……吃完饭老赵一刻也不再停留,固执地和孙女要往车站赶,我提出开车送他们,老赵执意不让,说孙女已叫好了车,无奈之下我从后备箱拿出准备好的礼品,给老赵说一是过节二是我的一点心意,起初老赵不愿意接受,在我的再三劝慰下才勉强收下。

之后,年农历五月十三的“金肯敖包”祭祀日,年6月应邀到榆阳区参加《榆林市榆阳区木华黎蒙汉文化园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评审,我和老赵有过两次短暂的会面,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过多的交流。

最后一次见老赵是年10月下旬,老赵的儿子赵敬提前给我打电话,说他父亲在榆林查出食道癌,医院复查一下,说他父亲想见我一面,我满口答应。

见老赵的那一天,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秋雨,阴冷而萧瑟。我邀请老赵和儿子、孙子一起吃饭,老赵说他吃不下也不想吃,他的儿子也说刚吃完饭。见他们不愿意吃饭,我将事先准备好的礼品交给了老赵的儿子。因为“新冠疫情防控”的限制,不方便进入旅馆。老赵医院对面的小旅馆门前聊天,让他的孙子去楼上的房间去拿他带给我的东西。老赵恳切地说:“我给你带了一百个鸡蛋,都是自己养的鸡,散养的土鸡蛋,营养价值高。”我给老赵说:“你总这么见外,以后我都不好意思再见你了。”老赵说:“一点心意,我早让婆姨准备好了。”看到老赵如此真诚,我内心萌生说不出的辛酸:“可敬的老赵,自己已经身患绝症,却还处处想着我这个没有任何用处的外人……”

那天,医院门前蒙蒙的细雨中,聊了很长时间。老赵和我说了很多话,仿佛有很多说不完的话要说,又仿佛要出远门和老朋友告别似的……临告别时,老赵给我说:“没事的,就是胃不舒坦,消化不好,喉咙有点堵,调理调理,过几天我就回去了……”26年之前我的父亲患食道癌去世,我深知此病对于一个生命意味着什么,而且农村人一辈子面朝*土背朝天,在土圪垃里刨食挣命,从来不重视健康,一旦检查出此类病大多都已是晚期。由于那个星期我的家医院住院手术,忙碌中没顾得上再和老赵见面。大概是和老赵见面的第六天中午,老赵给我打来“我今天就回井克梁了,回家慢慢调养,过一阵就没事了,到了井克梁一定来找我……”后来从老赵儿子处得知,鉴于老赵的年龄和病情,医生已不愿意接收住院治疗,建议回家休养。

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六日,老赵的儿子给我打来“哥,我达昨天走了……”其实我知道这个电话是迟早的事,只是没有想到来的这么快,老赵没有熬到过年,没有再感受一次过年的欢乐,没有等到他们家院子的树木长出新的绿叶子。

老赵的名字叫赵子清,终年75岁,是陕北农村的一个小人物,普通得如同毛乌素沙漠中的一粒沙子,或许除了他的子孙,他的离去不会惊动任何人,但因为我和老赵四年间的四次因缘际会,在得知老赵离开尘世的那一刻,内心萌生一种说不出的心酸,我觉得应该为民间文物守护者老赵写点纪念性的文字,以表达我对一个“金肯敖包”的守灵者,一个以牧师般纯净灵*、大半辈子守护我的祖先“太师国王”木华黎祭祀地者的最高敬意。

三月江山花雨泪,十里东风不同季。世间有开过的花随风飘零,也有新生的叶在春风中舞动,我仿佛看到老赵那极具陕北人特点的笑容,灿烂绽放在井克梁的花叶丛中。

注释:[①]蒙古族的圣物金肯苏力德,传说是太师国王木华黎的神纛,即*旗,故当地人把金肯梁也称作旗杆梁。[②]鄂尔多斯的八月,即汉族阴历的五月。汉族阴历的正月,蒙古族历称作“白月”,二月称作“五月”,以此类推,汉族阴历的七月就是鄂尔多斯历的十月,阴历的八月蒙古族称作“中月”,九月称作“秋末月”,十月称作“冬初月”,十一月称作“黑碱月”,十二月与汉族一样称作“腊月”。[③]“京肯”即“金肯”,均为蒙古语对音译;京肯信仰,即关于金肯敖包和金肯苏力德信仰。1、作者在老赵家里采访2、金肯敖包祭祀场景,每年有5万人左右3、年正月十四晚,我请老赵和孙女晴晴游览西安城墙灯会4、金肯敖包祭祀场景5、作者与老赵、社科院研究蒙古族民俗的邢莉教授在井克梁金肯敖包祭祀广场合影6、老赵和他的婆姨7、老赵的奖牌

汉人厮守英雄墓

6月9日,陕西省“十一五”期间群众保护文物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宝鸡市隆重举行。金克山管委会主任赵子清,几十年精心保护和维护金克山敖包,获得全省保护文物先进个人奖,他是在该表彰会上唯一获奖的榆林人。金克梁村村民赵子清,今年75岁,从读小学时了解到木华黎的故事后,就被木华黎的英雄事迹所打动,便与木华黎墓十三敖包结缘,不论是在参加生产队劳动,还是逢年过节,只要有空闲就到十三敖包前转转。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他发现有几个人在挖敖包,形迹可疑,就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从而保护了木华黎墓免遭破坏。随后他被榆阳区文物部门指定为文物管理员,年他担任金克山管理委员会主任至今,先后5次获得省、市、区保护文物先进个人奖。据村民讲,该村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多年前土地沙化严重,追赶草场的牧民逐渐远离了井克梁,当时这里只有十三敖包,村民知道这里是蒙古人的神圣之地。清末战乱蒙汉群众决定修建一座关公庙,将木华黎墓敖包与庙共用一墙,使敖包与庙宇成为一体,成为蒙汉群众共同敬拜之地。百年来,这里的管理、维护任务全都由井克梁村负责,井克梁村的村民成为木华黎墓的守墓人。今年48岁的村民谢忠岐对记者说,30年前18岁的他被生产队抽调出来,恢复建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的金克山庙和十三敖包,全生产队抽调了30多人,用了40多天时间重新盖起的金克山庙和十三敖包,当时是生产队出劳力,社员群众出建筑材料。得知这一情况的内蒙古众多牧民,每天为参加建庙者宰杀一只羊改善伙食,以感激汉人对金克山十三敖包的重建之情。

作者简介:

拜啸霖现就职于某航天研究所,自由撰稿人,业余从事蒙元历史研究,《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有百余万字作品散见于网络、纸媒。

《南粤作家》征稿启事:

中国·广州

《南粤作家》微刊平台,全力打造国内高端文学原创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兼顾纸刊,微刊所发作品均作为年选备选,欢迎来稿。

投稿要求:

1.原创小说、散文、评论不超过字(连载的小说除外)。

2.原创现代诗歌1-6首,行以内;古体诗10首以内,注明用韵;散文诗三章以内为宜,最多不超过六章。

3.来稿请附百字以内作者简介一份、个人生活照片一张。请在邮件主题栏注明“南粤作家投稿+姓名+作品题目”。不愿被修改请注明。

投稿邮箱:

(1)lantianyan52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