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我年届80岁的老父亲因为食道癌而去世,在去世前几个月,我们兄弟几个全国到处求医问药,身处四川山区农村老家,没有大城市的方便,但还是从广播中听到了一则“救命”的广告,陕西某公司出售一种治疗癌症的“祖传医”,于是千里迢迢汇款元换回来一小瓶白色药片,之后,老父亲吃了这些药片,那种人性本能的求生欲我是记得清清楚楚的,全家人也希望老父亲吃了这些“救命药”能够好转起来,但没过多久,老父亲还是离开了我们。时隔13年,我走进电影院看了这几天刷爆网络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说实话,我在某个时刻还是哭了,也许让我想起了过世13年的父亲。《我不是药神》上映三天不到票房突破10亿元,她戳中的是人的求生欲本能。《我不是药神》电影内容其实很普通,也不是什么大IP,更没有什么超级明星小鲜肉,但她是生活的还原。一个人,不管你多么富有,还是多么有权势,亦或有多么漂亮或英俊,活着才是最大的本钱。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对“生病”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这种恐惧都是源于对“活着”的一种本能态度。影片中那个白血病大妈握着警察的手说:“哪一家多多少少会有病人啊”。这无疑是一种对病患的最无力的诠释。“谁家还没个病人”这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而让你泪流满面的是生命在“穷病”面前无药可救。《我不是药神》上映三天不到票房突破10亿元,她戳中的是现实中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痛点。对于一个人,健康是享受幸福生活的前提;对于一个国家,健康是开创美好未来的根基;对于一个民族,健康是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病是一种罪,上帝也不能赦免;穷是一种病,药神也无法医治。当刘思慧(谭卓饰)把脱掉的衣服一件件穿上,黄毛把留长的头发一寸寸剪下,程勇(徐峥饰)把缺口补上,吕受益(王传君饰)把口罩摘下,这一切都蕴含在“病”和“穷”两个字眼上。在现实生活中,“看病难、看病贵”是最突出的一大医疗问题,一直是民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高于同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这是对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一个肯定,但“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困扰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依然严重。我国拥有超过13亿人口,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而相对应的,80%的医疗资源却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医院往往医务人员技术高超,医疗设备精良;相反,医院缺乏医疗设备和人才。因此,大医院往往人满为患,出现一号难求或一床难求,最终造成了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同时,医疗行业腐败案件也频频发生,以药养医的制度存在瑕疵。医院要维持其运营就要依靠药品加成收入来弥补资金的不足,因此,医院会鼓励医生多开药开贵重药、多开检查,而医生为了奖金提成也乐于这么做,提成高的药受到医生青睐,患者成了待宰的羔羊。此外,医药行业流通环节过多,层层加价,患者对此却毫无还价之力,由此加剧了患者的“看病贵”。电影《我不是药神》反映的就是生活中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徐峥演的药贩子一边是民众求生的“救世主”,而另一边却是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罪魁祸首。“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穷病救不了的”,直白的说到了痛处。一边卖药赚钱,一边拿钱买命,一切法和理,都在“活着”面前脱得赤条条。看片的时候请记得带好纸巾,《我不是药神》不仅仅是有一个“宁浩”和“徐峥”品牌,更胜在题材,她戳中的是所有人的神经,不仅仅是大城市的市民,还有小镇青年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