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治疗好吗 https://m.39.net/pf/a_13150497.html70岁的老农梁方生在电脑前改稿
年4月3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第三批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广元市剑阁县金仙镇小桥村成功入选。
资料显示:四川省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
梁方生编著的《小桥村志》
申报过程中,该村老农梁方生行程近千里,查阅资料数十卷,历时3年,耗资数万,完成了广元市剑阁县第一部村志——《小桥村志》。
该志按概述、专志、人物、附录等四部类,分地理环境、建制沿革、人口氏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乡村旅游、社会风土、方言、人物和附录十二卷,共17万余字,图,由剑阁县县志办指导,党史办伏洪彪同志作序。
编纂此书以资治、教化、存史为宗旨,供振兴小桥古村落参考,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编者梁芳生,男,现年70岁,小桥村五组人,老三届初中未毕业学历,人称金仙文化百科全书,他在该志的前言中如是写道。
寻根守根植根,如实记录小桥村民的奋斗足迹
《小桥村志》介绍人口迁徙和族谱的页面
查史料,探蛮洞,寻根古賨人。
这些(蛮洞)遗迹建于山岩。洞口宽约1.2至1.5米、高约2米至2.4米不等,呈不规则的圆型或方型。面积几平方至数十平方都有。两边留约50公分高、6至70公分宽石台。形式多样,繁简不一。
賨人曾是夏朝的联合部落,纣王先祖殷人把夏朝灭亡后,賨人又被殷人从中原赶到了湖北,再从湖北被赶到蜀国,后又被赶到川东北,今渠县(宕渠)、阆中(巴西郡)一带。我地时为阆中(巴西郡)所辖,其到此聚居在西河(今升钟水库、古巴国西面的河、故称西河)流域一带。
上述两段是《小桥村志》关于蛮洞和賨人迁移路线图的叙述。
我们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思考最多的哲学问题。为究实村民先祖,梁方生查阅了大量文献,并依据《华阳国志》所载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因古剑阁尤其剑南所居之賨人皆奉道教,百姓亦颇为推崇。其符、录、丹鼎乃形成一方民俗……得出了当地在汉末前就有賨人居住的观点。
他实地查看了小桥村賨人居住过的32处蛮洞,走访了金仙地区、西河流域及川东北地区熟知当地数千蛮洞的多位老人,并结合賨人人口大迁徙的史实记载提出了小桥村人是賨人与汉人民族融合的结果这一推论,并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
《小桥村志》介绍清代建筑梁家大院的页面
访轶事,护遗产,守根家乡人。
小桥村八组梁顶,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后山。山头古柏株,均挂牌号,为国有林。山气势磅礴,又名虎头山。夫子殿前有一株线柏,枝细若垂柳,杆粗若盘石,四人才能合抱,笔直挺拔,高如云霄。相传为三国时张飞分守巴西(今阆中)路过歇息时所植,距今年。这是《小桥村志》第二页关于皇后山的介绍。
为深化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强化村民对家乡的记忆,梁方生对文物古迹、民风民俗、地方方言等特别重视。对省级文物文庙,县级文物登仙寺、皇后山,古遗址金城庙等大小景点都有专门记述;对高氏祠堂、梁氏祠堂等现存的清代建筑用图文解说;对民间传说皇后墓、十二仙女坟、元龙庙等有生动刻画;对节日庆典和红白大事的礼仪讲究有细致考证;对健在的19位8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专访留影;对金仙方言和特色谚语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辑录。
该村党支部书记高大飞对该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对两座祠堂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科学安排:对这些文物和文化的研究对正在实施的乡村旅游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方言和谚语童年时代耳熟能详,但现在只有老一辈在讲。我们听得懂但很少说,看整理出来的文本非常有意思。满满的家乡记忆,亲切的家乡味道。金仙地处川东、川北结合部,方言特色鲜明,旅居绵阳的袁家顺看到此书爱不释手。
梁方生在书信中向台胞蒲锦章先生汇报捐资使用情况
访艺人,记奇人,植根后来人。
为传承民间技艺,他将民间奇人列卷专述。妙手丹青梁拱朝、说书奇人梁洪均、能工巧匠梁绍奎、赤脚神医蒲俊成、梁家族长梁奇书、大学教授高槐生等15人都分别列传,十分精彩。其中记说书奇人梁洪均,有一段是这么写的:一刻左右时间,都会不约而同哑然止口,专候梁洪均说书。这时的梁洪均,慢条斯理地用火钳夹块火炭,点燃白铜水烟袋上的烟丝,噗哧噗哧地吸着,也不说话。十多分钟过去了,他擦一下烟袋嘴,将烟袋搁在旁边的地桌上,拿起火钳,摆弄下炭火,还是不说话。想听的人等的脚抠手痒就是不敢吭声……
这些民间老艺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手艺传承面临可能断代的窘况,却是老一代人最美好的记忆。年,旅居台湾的80多岁的老人蒲锦章给梁方生写信,回忆起当年故人往事,并捐赠现金1万元,指定由木工世家弟子梁琼生用作文庙门窗的雕刻修复。
如今,小桥村的民间艺人无论学艺人数还是技艺水平都居当地前列,为乡村振兴孕储了大量人才。
教育拼搏创新,静静流淌指向未来的奋斗方法
《小桥村志》记述教育的部分页面
证史实,教育为繁荣之根。
金仙勇立剑阁教育的百年潮头,成就了金仙镇七百余年来为该县四大重镇之一的地位。小桥村的教育在全镇独领风骚,是小桥村成为金仙镇最大、最强村的根本保证。梁方生老人对教育的功能笃信笃行,金仙地处剑南,山陬海澨。虽曾盛极久长,而现在的发展已远落后于县内其它地区,唯教育发展才是振兴之路。
《小桥村志》从年罗彦方抗元失败在皇后山修建寺庙、设馆办学开始,记录了当地历代兴办私学的传统;列举了清代的修职郎杨秀川、文林郎蒲品川、岁贡袁夺标等二十多位博学鸿儒,以及民国时期袁觐光、罗廉泉、张国维等16位教育名人;记载了清代崇儒会大成会小学会的奖学制度和光绪三十三年(年)废科举、裁儒学、设劝学、兴办第一所初级小学金仙初等小学堂,民国时期(年)办女子小学的兴学创举;建国后(年)金仙小学获省级表彰、绵阳地区在该地召开教育大会的办学业绩和建国以来涌现的数十位教育名人。
读书改变人生、教育引领发展是当地历代办学兴学得出的共识。重教兴学、育人兴邦,梁方生在平淡的叙述中流淌着对当今发展的思考。
《小桥村志》记录烈士的页面
描红底,拼搏是发展之道。
賨人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该志从賨人参与兴周灭纣开始,记载了助刘邦争霸、助李特反抗、抗元保卫战、义和团起义等当地农民数次参与敢于抗争的重大史迹;着力记录了年以来该村梁家岩、高家沟多人参加瓦旋山战斗、升保起义的革命活动;列举了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西藏剿匪、核研究基地建设、两次对越自卫还击战的20余位英雄名录,并以烈士证照进行了配图。
英雄不能遗忘。梁方生虽没有当过兵,但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他把这种未竟的夙愿用在了对英雄的记录上,村民5.12抗震自救的平凡场面,我也没有落下。现在脱贫奔康、乡村振兴就需要这样的精神。
绘改革,创新使未来可期。
该书对当地的地理、气候、资源、物产进行了分类记述;对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大决战进行了详实记录。
至年4月,金仙镇驻村帮扶工作队与小桥村干部一道,制规划、搞宣传,带领群众整治耕地余亩,建安置点3处,拆危旧闲置土坯房间、新增土地30余亩,硬化村组道路8公里,建生态产业园亩……为做实做精农村旅游产业打下了基础。
平淡的语言,记载着小桥人不断奋进、不断创新的努力,也给人以小桥村的未来将无限美好的展望。
年6月,梁方生患病期间坚持练字
在刚刚完成此书的时候,医院被查出了食道癌。对此,他非常乐观:我在有生之年完成了编志的大事,足矣;上天厚我,我当殚精竭力。三年治疗期间,他习字静心,静心做事,不但毛笔书法有了较大进步,而且村志的勘误和补遗也有了新的进展。他要尽快完成《小桥村志》修订工作,准备申报国家传统村落。
作者:广元市剑阁县金仙小学张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