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发展成流派的有12大流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阴阳家、名家、小说家、方技家。
方技家的代表人物有:岐伯、俞拊、扁鹊、秦和、仓公等;
代表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
学派主旨: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汉书·艺文志》以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并将方技家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派。
《汉书·艺文志》录有“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今大多亡佚,只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现分为《素问》、《灵枢》二书。
医经家,注重医学理论研究,善于推究人体的生理特征,阐明各种疾病的根源,用以推断各种治疗手段,调制临症所需的各种药剂。
经方家,注重药物学研究,探讨各种方药性能、用途及配伍之法。
房中家,注重性医学研究,探讨房中节欲、保健防病。
神仙家,注重长生之道的研究,以摄生炼养、保性命之真为主,幻想长生不死,带有迷信色彩。
《黄帝内经》托名黄帝,真实作者不可考,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对中医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由于重视总结临床经验,并继承整理发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著的理论,出现了众多名医名著。有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和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龙门石窟的药方洞,洞门两侧刻有药方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如:疗噎方可以治疗食道癌。
方技家以医学为理论基础,但研究范围远宽于医学,当包括后世之医家与方士。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多归入道家。方技家甚至还由治身及治国,《艺文志》指出其有“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的特点。后世“方技”一词则泛指医、卜、星、相之术。
中医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日本、韩国学、朝鲜、越南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华夏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拜吾等华夏子孙,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