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线精神点燃青春理想,火红年代里 [复制链接]

1#
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当我们走进历史长河,食物以其独特的样貌和味道,承载着一代人的情感,成为大时代带给个体的特殊印记。

你知道吗?在不算起眼的蚕豆和粉丝里,也藏着一群人的“征战”故事。

回顾,“火红年代”

在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诞生不久,便面临着紧张险恶的国际环境,又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可谓“内外交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直接部署,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与今天对一线、二线城市的划分不同,当时是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三类地区,分别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其中三线地区是指云、贵、川、陕、甘、宁、青、晋、豫、鄂、湘等11个省区,而西南(云、贵、川)和西北(陕、甘、宁、青)俗称大三线。

当时,中央发出了“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在时代的感召下,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奔赴艰苦的三线战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响彻天南海北,留下了一代青年人的时代故事。刚刚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收官的电视剧《火红年华》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剧中,总指挥赵殿楚是大家长般的存在,有“赵总”在,大家就觉得很安心。而曾奔赴“三线战场”的赵喜子老先生,就是剧中“赵总”的原型者,是在三线建设的大熔炉中锤炼出来的优秀人才。CCTV电视剧频道昨天特别推出的影视综艺节目《剧说很好看》,就将他请到现场,为观众讲述三线建设中的点点滴滴。

为了带大家体验三线建设,赵喜子亲手准备了一份“怀旧宴”。这份“怀旧宴”,就是用蚕豆和粉丝制作而成的。

真实,打动原型

四川省攀枝花地区因地处纵深、资源丰富的特点,被列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其中,攀枝花钢铁基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见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项目,也是三线建设第一阶段中倾注了最多力量的重点项目。赵喜子便是攀枝花建设者中的一员。

在《剧说很好看》录制现场,他用两句话描述了攀枝花的艰苦条件:“三块石头一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来到攀枝花时,他们目之所及的都是荒郊野岭,不通水,不通电,没住房,没食堂。

图说:昔日的攀钢主办方供图

怎么办?动手搭席棚先住下!建设者们找钢钎打洞,找木头支撑,找油毛毡作顶,以竹席挡风,几根木杠扎一排,铺上席子就是床。白天杠杠压在肩上,晚上睡在木杠杠上,可不就是“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

虽然条件艰苦,但没有人退缩。在极端困难的经济和自然环境条件下,“赵喜子们”怀着奔涌的激情,让荒山中响起了现代工业的机器轰鸣声。

在观看剧集的同时,剧中熟悉的场景让赵喜子回想起了当年的情景,他动容地表示:“一下子把我和当初的同事带到了50年前的日子……看得太过瘾了。”

唱响,时代强音

在电视剧《火红年华》中,弥留之际仍不忘叮嘱同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